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抗病虫基因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的研究

致谢第1-9页
缩略词表第9-10页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1 文献综述第17-40页
   ·引言第17页
   ·油菜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基因型差异对油菜再生体系的影响第18-19页
     ·外植体类型对油菜再生体系的影响第19-20页
     ·培养基外源添加物质和激素对油菜再生体系的影响第20-21页
   ·油菜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第21-27页
     ·油菜遗传转化的方法第21-23页
     ·农杆菌侵染浓度第23-24页
     ·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第24-25页
     ·抗生素筛选浓度第25-27页
   ·油菜再生和遗传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第27-28页
     ·外植体组织褐化现象第27-28页
     ·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第28页
   ·外源基因遗传转化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第28-36页
     ·抗病虫转基因油菜第29-32页
     ·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第32-33页
     ·品质和农艺性状改良转基因油菜第33-35页
     ·雄性不育转基因油菜第35-36页
   ·转基因油菜的生态安全性第36-37页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37-40页
2 油菜子叶柄外植体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第40-54页
   ·前言第40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试验材料第40页
     ·无菌苗的准备及子叶柄外植体的接种第40-41页
     ·不同激素配比对子叶柄外植体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第41页
     ·不同浓度AgNO_3对愈伤组织分化及再生芽褐化的影响第41-42页
     ·不同蔗糖浓度对再生苗玻璃化的影响第42页
     ·不同浓度IAA对再生苗生根的影响第42页
     ·再生植株的获得第42页
     ·数据分析第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51页
     ·不同浓度2,4-D对油菜子叶柄外植体愈伤诱导率的影响第42-43页
     ·不同激素配比对子叶柄外植体分化的影响第43-45页
     ·不同浓度AgNO_3对愈伤组织的芽分化及再生芽褐化的影响第45-48页
     ·不同蔗糖浓度对再生苗玻璃化的影响第48页
     ·不同浓度IAA对再生苗诱导生根的影响第48-50页
     ·再生植株的获得与移栽第50-51页
   ·讨论第51-54页
     ·外源调节激素对子叶柄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影响第51-52页
     ·硝酸银在愈伤组织分化和再生出芽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第52页
     ·蔗糖对再生苗玻璃化的影响第52-54页
3 油菜子叶柄外植体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54-71页
   ·前言第54页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试验材料第54页
     ·目的基因的检测第54-56页
     ·农杆菌的准备及共培养第56-57页
     ·羧苄青霉素对子叶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分化率的影响第57页
     ·潮霉素对子叶柄外植体的筛选第57页
     ·转化植株生根与移栽第57-58页
     ·转化植株春化处理及子代的获得第58页
     ·数据分析第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67页
     ·目的基因的检测第58-60页
     ·不同浓度农杆菌和乙酰丁香酮对子叶柄外植体膨大率的影响第60-61页
     ·羧苄青霉素对子叶柄外植体愈伤诱导率和芽再生率的影响第61-64页
     ·潮霉素对子叶柄外植体芽再生率的筛选效果第64-66页
     ·头孢霉素对再生植株生根的影响第66页
     ·转化再生植株的移栽和子代的获得第66-67页
   ·讨论第67-71页
     ·农杆菌侵染浓度和乙酰丁香酮对子叶柄外植体生长的影响第67-68页
     ·抑菌素对子叶柄外植体生长的影响第68-69页
     ·潮霉素筛选浓度和乙酰丁香酮对转化效果的影响第69-71页
4 转化再生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抗病虫效果分析第71-88页
   ·前言第71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8页
     ·试验材料与试剂第71页
     ·总DNA的提取及质量和浓度检测第71-72页
     ·转化再生植株PCR检测第72页
     ·Southern杂交第72-76页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和浓度检测第76-77页
     ·Northern杂交第77页
     ·T_0代植株抗虫性分析第77-78页
     ·T_0代植株抗病性分析第78页
   ·结果与分析第78-86页
     ·转化再生植株和对照植株基因组DNA纯度和大小第78-79页
     ·转化再生植株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第79-80页
     ·Southern杂交检测第80-83页
     ·RNA质量检测及Northern杂交第83页
     ·转化植株对小菜蛾的抗性分析第83页
     ·转化植株对菌核病的抗性分析第83-86页
   ·讨论第86-88页
     ·蛋白质酶抑制基因和几丁质酶基因的抗病虫性评价第86页
     ·受伤诱导特异启动子第86-87页
     ·转化植株目的片段PCR扩增的模板用量第87-88页
5 T_1代植株外源目的基因的遗传分离和抗病虫效果研究第88-97页
   ·前言第88页
   ·材料和方法第88-90页
     ·试验材料与试剂第88页
     ·外源目的基因的遗传分离第88页
     ·T_1代阳性植株和对照植株总RNA的提取及质量和浓度检测第88页
     ·RT-PCR第88-89页
     ·Northern杂交第89页
     ·T_1代植株抗虫性分析第89-90页
     ·T_1代植株抗病性分析第90页
   ·结果与分析第90-96页
     ·T_1代植株基因组DNA的质量和浓度检测第90页
     ·外源目的基因在子代中的分离研究第90-91页
     ·RT-PCR和Northern杂交第91-92页
     ·T_1-11阳性植株对小菜蛾的抗性分析第92-93页
     ·T_1-11阳性植株对菌核病的抗性分析第93-96页
   ·讨论第96-97页
     ·外源目的基因在T_1代植株中分离和表达效果第96页
     ·T_1代阳性植株抗病虫性评价第96-97页
6 论文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第97-98页
   ·论文创新点第97页
   ·今后研究方向第97-98页
7 参考文献第98-111页
附录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多酚对茶树铅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机制
下一篇:大麦铬与盐、铝的互作和减轻铬毒害的化学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