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资格 | 第12-13页 |
(二)国家资格框架 | 第13页 |
(三)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四、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7-18页 |
(一)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8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文献法 | 第18-19页 |
(二)历史分析法 | 第19页 |
(三)比较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发展概述 | 第20-28页 |
一、创设前期(二战后期-1995 年前) | 第20-22页 |
(一)早期发展 | 第20-21页 |
(二)前期准备 | 第21-22页 |
二、初步创设(1995-2002) | 第22-24页 |
(一)资格框架手册的创设与调整 | 第22-24页 |
(二)战略政策的推动 | 第24页 |
三、变革期(2005-2010) | 第24-26页 |
(一)新的资格类型的增加 | 第24-25页 |
(二)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管理机构成立与政策推动 | 第25-26页 |
四、完善期(2011-2013) | 第26-28页 |
(一)第一版正式资格框架的颁布 | 第26页 |
(二)高等教育和质量标准局(TEQSA)的成立 | 第26-27页 |
(三)第二版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颁布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现状 | 第28-36页 |
一、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最新版的具体内容 | 第28-33页 |
(一)目标 | 第28页 |
(二)水平标准及资格类型的描述 | 第28-30页 |
(三)类型的规范 | 第30-31页 |
(四)资格的策略 | 第31-33页 |
二、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运行管理 | 第33-36页 |
(一)安排实施 | 第33-34页 |
(二)管理和监督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调整 | 第36-45页 |
一、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发生变化的区域 | 第36-40页 |
(一)资格框架中包含更广泛的证书 | 第36-37页 |
(二)学习结果中增加企业和社会技能 | 第37-38页 |
(三)资格框架中资格的分类和水平级别的变化 | 第38-40页 |
(四)学习量的变化 | 第40页 |
二、澳大利亚资格框架调整的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一)技能和知识越来越重要 | 第40-41页 |
(二)资格和经验有助于找到工作 | 第41页 |
(三)工作性质正在发生改变 | 第41页 |
(四)新的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增加 | 第41-42页 |
三、澳大利亚资格框架调整的效果与不足 | 第42-45页 |
(一)运行效果 | 第42-43页 |
(二)运行不足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特点及借鉴价值 | 第45-52页 |
一、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特点 | 第45-47页 |
(一)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衔接 | 第45页 |
(二)灵活的学习方式促进个体的终身学习 | 第45-46页 |
(三)行业需求为导向学习标准的制定 | 第46页 |
(四)政府统筹,掌控全局 | 第46-47页 |
(五)严格完善的监督机制 | 第47页 |
二、国家资格框架的借鉴价值 | 第47-52页 |
(一)我国实行资格框架的可行性 | 第47-49页 |
(二)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