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一)二孩政策的实施促生了对二孩教育的关注 | 第9页 |
(二)家庭养育的新变化引起了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反思 | 第9页 |
(三)“二孩”家长教养现状促生个人研究关注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一)“二孩”家长的育儿观念现状 | 第11页 |
(二)“二孩”家长育儿观念的影响因素 | 第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一)关于“二孩”家庭的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二)关于育儿观念的相关研究 | 第15-21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21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二孩”家长 | 第21页 |
(二)育儿观念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3-3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访谈法 | 第24页 |
(二)观察法 | 第24-25页 |
(三)实物收集法 | 第25页 |
二、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6-29页 |
四、研究伦理 | 第29页 |
五、研究信效度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研究发现与分析 | 第31-54页 |
一、儿童观 | 第31-35页 |
(一)“尊重他/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 第31-32页 |
(二)“现在的孩子可以自己完成一些事” | 第32-34页 |
(三)“懂他自己应该懂的就行了” | 第34-35页 |
二、教育观 | 第35-41页 |
(一)“早教不用非得靠机构” | 第35-37页 |
(二)“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差别” | 第37-39页 |
(三)“培养孩子合理的金钱观念很重要” | 第39-40页 |
(四)“教育两个孩子没想象中那么难” | 第40-41页 |
三、父母观 | 第41-49页 |
(一)“是家人,是朋友,是榜样” | 第41-44页 |
(二)“是协调者,是引导者,是陪伴者” | 第44-48页 |
(三)“是教育者,是体验者,是反思者” | 第48-49页 |
四、成才观 | 第49-54页 |
(一)“有主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 第49-51页 |
(二)“品性最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 | 第51-52页 |
(三)“男孩要担当,女孩要开心”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二孩家长育儿观念的影响因素 | 第54-62页 |
一、原生家庭的习惯浸入为人父母后的育儿行为 | 第54-55页 |
二、孩子的年龄间隔、出生顺序以及性别差异影响管教之法 | 第55-57页 |
(一)年龄间隔的影响 | 第55-56页 |
(二)出生顺序的影响 | 第56页 |
(三)性别不同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三、生育经历的变化引发育儿行为的反思 | 第57-58页 |
(一)主观期待降低 | 第57页 |
(二)育儿细节放松 | 第57页 |
(三)补偿曾经的缺失 | 第57-58页 |
四、父母的自我成长促成育儿行为的主观修正 | 第58-60页 |
五、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育儿观念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思考与建议 | 第62-68页 |
一、相关思考 | 第62-63页 |
(一)家长学会慢下来欣赏孩子的成长过程 | 第62页 |
(二)家园共育和早期陪伴不可缺失 | 第62页 |
(三)给予幼儿自由和平等的观念逐渐普及 | 第62-63页 |
(四)父母期望由“功利”向“淡泊”的转化 | 第63页 |
二、教育建议 | 第63-66页 |
(一)协调教育资源支持家庭科学育儿 | 第63-64页 |
(二)自我学习提高成为合格的家长 | 第64-65页 |
(三)祖辈参与幼儿教养应做到扬长避短 | 第65-66页 |
三、对研究的反思 | 第66-68页 |
(一)不足 | 第66页 |
(二)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