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引言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 第14页 |
1.2.2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城市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城市土地利用制度标准研究 | 第16-17页 |
1.2.5 研究进展述评 | 第17页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1.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4.2.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第19页 |
1.4.2.2 系统动力学(SD) | 第19-20页 |
1.4.2.3 灰色多目标优化模型(GMOP) | 第20-21页 |
1.4.2.4 土地利用空间情景模拟(CLUE-S) | 第21-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1 系统论 | 第24页 |
2.2 协同论 | 第24-25页 |
2.3 博弈论 | 第25-26页 |
2.4 区位论 | 第26页 |
2.5 聚集经济论 | 第26-27页 |
2.6 可持续发展论 | 第27页 |
3.呼和浩特市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分析 | 第27-39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7-29页 |
3.2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 第29-39页 |
3.2.1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构建 | 第29-31页 |
3.2.2 城市土地利用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 第31-35页 |
3.2.3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39页 |
4.呼和浩特市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动态仿真模拟 | 第39-51页 |
4.1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框架结构 | 第39-40页 |
4.2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1页 |
4.3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系统分析 | 第41-46页 |
4.3.1 人口子系统 | 第41页 |
4.3.2 经济子系统 | 第41-42页 |
4.3.3 环境治理子系统 | 第42页 |
4.3.4 基础建设子系统 | 第42-43页 |
4.3.5 土地利用子系统 | 第43页 |
4.3.6 因果关系分析 | 第43-46页 |
4.4 SD流图与变量方程 | 第46-48页 |
4.5 SD模型检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4.5.1 SD模型的仿真检验 | 第48页 |
4.5.2 SD检验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5.基于SD-GMOP模型的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分析 | 第51-71页 |
5.1 SD-GMOP集成模型的构建 | 第51-59页 |
5.1.1 SD模型敏感性因子的识别 | 第51页 |
5.1.2 GMOP模型的构建及其求解 | 第51-55页 |
5.1.2.1 目标函数 | 第51-52页 |
5.1.2.2 约束条件 | 第52-55页 |
5.1.3 SD-GMOP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5.2 呼和浩特市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空间模拟 | 第59-71页 |
5.2.1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拟参数文件设定 | 第59-67页 |
5.2.1.1 城市土地利用驱动因子筛选 | 第59-64页 |
5.2.1.2 CLUE-S模型主要参数设置 | 第64-67页 |
5.2.2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空间模拟与预测 | 第67-71页 |
5.2.2.1 CLUE-S模型情景模拟精度检验 | 第67页 |
5.2.2.2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 第67-71页 |
6.结论与讨论 | 第71-74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1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系统动力学模拟方程 | 第79-85页 |
附录2 城市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MATLAB程序初始代码 | 第85-87页 |
附录3 CLUE-S模型主要参数文件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