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5页 |
1.2.1 履带车行驶性能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履带车行驶平顺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刚柔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总体框架 | 第15-16页 |
1.3.1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2 总体框架图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多体动力学及运动不均匀性理论 | 第17-27页 |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7-22页 |
2.1.1 多刚体系统建模理论 | 第17-18页 |
2.1.2 二自由度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第18-20页 |
2.1.3 多体动力学系统的建模与求解 | 第20-21页 |
2.1.4 动力学软件比较 | 第21-22页 |
2.2 履带链环运动不均匀性理论 | 第22-25页 |
2.2.1 连接销的角速度 | 第22-23页 |
2.2.2 履带链环运动不均匀系数 | 第23-24页 |
2.2.3 履带后部支段运动学 | 第24-25页 |
2.2.4 履带车实例解析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基于运动不均匀性的履带车平顺性分析 | 第27-39页 |
3.1 履带行驶装置建模 | 第27-33页 |
3.1.1 履带车架体模型建立 | 第28页 |
3.1.2 RecurDyn中行驶装置建模 | 第28-31页 |
3.1.3 添加约束及驱动函数 | 第31-32页 |
3.1.4 路面模型 | 第32-33页 |
3.2 履带链不均匀系数对平顺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33-37页 |
3.2.1 链环不均匀系数选取 | 第33-34页 |
3.2.2 履带板与地面间作用力 | 第34-35页 |
3.2.3 驱动轮与履带板间作用力 | 第35-36页 |
3.2.4 支重轮与地面间作用力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多路面工况履带车刚柔耦合仿真分析 | 第39-59页 |
4.1 刚柔耦合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4.2 车架体柔性化与模态分析 | 第41-49页 |
4.2.1 Hypermesh与Ansys网格划分比较 | 第41-42页 |
4.2.2 柔性体RFI文件创建 | 第42-45页 |
4.2.3 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4.2.4 输出设置 | 第46-47页 |
4.2.5 车架体模态振型 | 第47-49页 |
4.3 水平路面直线行驶工况仿真分析及结果讨论 | 第49-52页 |
4.3.1 水平路面行驶工况车架体应力等值云图 | 第49-51页 |
4.3.2 水平路面行驶工况车架体位移等值云图 | 第51-52页 |
4.4 过障碍路面直线行驶工况仿真分析及结果讨论 | 第52-54页 |
4.4.1 过障碍路面直线行驶工况应力等值云图 | 第52-54页 |
4.4.2 过障碍路面行驶工况车架体位移等值云图 | 第54页 |
4.5 原地转向行驶工况仿真分析及结果讨论 | 第54-57页 |
4.5.1 原地转向行驶工况车架体应力等值云图 | 第55-56页 |
4.5.2 原地转向行驶工况车架体位移等值云图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履带车路面试验与载荷谱编制 | 第59-77页 |
5.1 试验平台构建 | 第59-61页 |
5.1.1 试验测试条件 | 第59页 |
5.1.2 传感器通道设置及测点布置 | 第59-61页 |
5.2 测试系统图及流程 | 第61页 |
5.2.1 测试系统图 | 第61页 |
5.2.2 测试流程 | 第61页 |
5.3 试验测试及数据处理 | 第61-67页 |
5.3.1 水平路面对履带车行驶振动的影响试验 | 第61-63页 |
5.3.2 过障碍路面对履带车行驶振动的影响试验 | 第63-66页 |
5.3.3 转向行驶对履带车行驶振动的影响试验 | 第66-67页 |
5.4 仿真与试验数据对比 | 第67-69页 |
5.5 载荷谱编制 | 第69-74页 |
5.5.1 载荷谱概述 | 第69-70页 |
5.5.2 幅值概率分布函数确定 | 第70-72页 |
5.5.3 载荷谱编制 | 第72-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主要工作与成果 | 第77-78页 |
6.2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7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