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制盐工业论文--原盐加工技术论文

竹盐传统工艺改良及新品护肝功效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1-16页
第一节 绪论第16-34页
    1.1 食盐及其应用现状第16-17页
    1.2 竹盐的现状第17-24页
        1.2.1 竹盐的起源第17页
        1.2.2 竹盐的传统生产工艺第17-19页
        1.2.3 竹盐的理化性质第19-20页
        1.2.4 竹盐的生物学功效第20-23页
        1.2.5 竹盐的行业现状第23-24页
    1.3 竹叶黄酮(Bamboo Leaf Flavonoids,BLF)概述第24-27页
        1.3.1 来源第24-25页
        1.3.2 生物学功效第25-27页
    1.4 我国的肝病概况第27-32页
        1.4.1 肝损伤的发病原理第28-29页
        1.4.2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分型第29-31页
        1.4.3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第31页
        1.4.4 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第31-32页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节 传统竹盐的工艺改良及参数优化第34-43页
    2.1 材料与设备第34-35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34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34-35页
    2.2 试验方法第35-36页
        2.2.1 新品竹盐(BS-new)的工艺流程第35页
        2.2.2 烤制温度对BS-new色泽的影响第35页
        2.2.3 保温时间对BS-new色泽的影响第35页
        2.2.4 升温速率对BS-new色泽的影响第35-36页
        2.2.5 原材料配比对BS-new色泽的影响第36页
        2.2.6 BS-new水溶液的pH值和电导率测定第36页
        2.2.7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1页
        2.3.1 竹盐新工艺的适用性第36-37页
        2.3.2 BS-new适宜的烤制温度第37-38页
        2.3.3 BS-new适宜的高温下保温时间第38-39页
        2.3.4 BS-new适宜的升温速率第39页
        2.3.5 BS-new的适宜原料配比第39-40页
        2.3.6 经过工艺优化后获得的BS-new稳定试样第40页
        2.3.7 不同BS-new试样的pH值和电导率比较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节 新品竹盐的理化性质及感官品质第43-54页
    3.1 材料与设备第43-44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43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43-44页
    3.2 试验方法第44-46页
        3.2.1 pH值、电导率测定第44页
        3.2.2 氯化钠含量测定第44页
        3.2.3 盐样形态及大小透射电镜观察第44页
        3.2.4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第44-45页
        3.2.5 感官评定第45-46页
        3.2.6 电子鼻、电子舌评价法第46页
        3.2.7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3页
        3.3.1 不同盐品的pH值差异第46-48页
        3.3.2 不同盐品的氯化钠含量差异第48页
        3.3.3 不同盐品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第48-50页
        3.3.4 不同盐品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差异第50-51页
        3.3.5 不同盐品的感官品质差异第51-52页
        3.3.6 不同盐品的电子舌、电子鼻PCA分析结果第52-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节 新品竹盐防护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动物试验研究第54-68页
    4.1 材料与设备第54-55页
        4.1.1 材料与试验动物第54页
        4.1.2 主要试剂第54-55页
        4.1.3 仪器与设备第55页
    4.2 试验方法第55-58页
        4.2.1 动物分组及处理第55页
        4.2.2 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造模第55页
        4.2.3 小鼠体质量测定及血液、肝脏样本的采集第55-56页
        4.2.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第56页
        4.2.5 血清转氨酶活性指标检测第56页
        4.2.6 肝脏氧化应激水平检测第56页
        4.2.7 肝脏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切片观察第56-58页
        4.2.8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5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8-66页
        4.3.1 vBS-new和vBS-old对ALI小鼠临床表现的影响第58页
        4.3.2 vBS-new和vBS-old对ALI小鼠体质量的影响第58页
        4.3.3 vBS-new和vBS-old对ALI小鼠血清转氨酶的影响第58-61页
        4.3.4 vBS-new和vBS-old对ALI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第61-62页
        4.3.5 vBS-new和vBS-old对ALI小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第62-64页
        4.3.6 vBS-new和vBS-old对ALI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第64-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页
    5.2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作者简介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约理论下的寒冷地区商业综合体功能空间的耦合性研究
下一篇: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的困境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