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9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9-10页 |
1.1.3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商业综合体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建筑的绿色设计研究 | 第13-15页 |
1.3.3 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34页 |
2.1 寒冷地区 | 第18-21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2 DesignBuilder气候区判定 | 第19-21页 |
2.2 商业综合体 | 第21-26页 |
2.2.1 定义及特征 | 第21-22页 |
2.2.2 规模与分类 | 第22页 |
2.2.3 建立样本库 | 第22-24页 |
2.2.4 样本分析初步结果 | 第24-25页 |
2.2.5 研究主体界定 | 第25-26页 |
2.3 功能空间的耦合性 | 第26-31页 |
2.3.1 功能构成 | 第26页 |
2.3.2 功能关系 | 第26-28页 |
2.3.3 “耦合”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 第28页 |
2.3.4 功能空间的耦合方式 | 第28-30页 |
2.3.5 功能空间的耦合节点 | 第30-31页 |
2.4 集约理论 | 第31-33页 |
2.4.1 概念界定 | 第31-32页 |
2.4.2 影响要素 | 第32页 |
2.4.3 本文分析重点及方法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集约理论下的商业综合体功能空间耦合方式的能耗影响研究 | 第34-59页 |
3.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3.3 标准模型 | 第35-41页 |
3.3.1 实验对象的确立 | 第35页 |
3.3.2 实验对象的数据整理 | 第35-40页 |
3.3.3 标准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3.4 模拟参数 | 第41-42页 |
3.4.1 气象参数 | 第41页 |
3.4.2 室内物理环境参数 | 第41页 |
3.4.3 围护结构参数 | 第41-42页 |
3.5 实验分组 | 第42-44页 |
3.5.1 实验分组依据 | 第42页 |
3.5.2 分组结果汇总 | 第42-44页 |
3.6 能耗模拟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57页 |
3.6.1 商业+餐饮组 | 第44-48页 |
3.6.2 商业+电影院组 | 第48-51页 |
3.6.3 餐饮+电影院组 | 第51-55页 |
3.6.4 商业+办公组 | 第55-57页 |
3.7 实验结论 | 第5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集约理论下的商业综合体功能空间耦合节点的实地调查研究 | 第59-81页 |
4.1 调研目的与方法 | 第59-60页 |
4.1.1 调研目的 | 第59页 |
4.1.2 调研方法 | 第59-60页 |
4.2 调研对象选择 | 第60页 |
4.2.1 选择依据 | 第60页 |
4.2.2 调研对象 | 第60页 |
4.3 调研内容 | 第60-61页 |
4.3.1 空间的经济性 | 第60-61页 |
4.3.2 空间的适用性 | 第61页 |
4.3.3 空间的美观性 | 第61页 |
4.4 调研方案 | 第61-63页 |
4.4.1 建筑基本情况调研 | 第61-62页 |
4.4.2 耦合节点空间测量 | 第62-63页 |
4.4.3 问卷调查 | 第63页 |
4.5 调研结果及评价 | 第63-77页 |
4.5.1 裙房内部的功能空间耦合节点的调研结果及评价 | 第64-72页 |
4.5.2 裙房与塔楼的功能空间耦合节点的调研结果及评价 | 第72-77页 |
4.6 功能空间耦合节点总结 | 第77-80页 |
4.6.1 裙房内部的功能空间 | 第77-78页 |
4.6.2 裙房与塔楼的功能空间 | 第78-79页 |
4.6.3 总结 | 第79-8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集约理论下的商业综合体功能空间耦合设计的理论分析研究 | 第81-101页 |
5.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81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81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81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81-82页 |
5.3 集约的设计理论 | 第82-89页 |
5.3.1 “密”理论 | 第83-85页 |
5.3.2 “叠”理论 | 第85-88页 |
5.3.3 “合”理论 | 第88-89页 |
5.4 集约的设计原则 | 第89-91页 |
5.4.1 紧凑高效 | 第89-90页 |
5.4.2 多样兼容 | 第90页 |
5.4.3 适宜有序 | 第90页 |
5.4.4 生态和谐 | 第90-91页 |
5.5 集约的设计对象 | 第91-92页 |
5.5.1 时间集约 | 第91页 |
5.5.2 空间集约 | 第91页 |
5.5.3 物质集约 | 第91页 |
5.5.4 精神集约 | 第91-92页 |
5.6 功能耦合方式的集约设计策略 | 第92-95页 |
5.6.1 “因地制宜” | 第92页 |
5.6.2 “物以类聚” | 第92-93页 |
5.6.3 “量体裁衣” | 第93-94页 |
5.6.4 “引人入胜” | 第94-95页 |
5.7 功能耦合节点的集约设计策略 | 第95-99页 |
5.7.1 “扬长避短” | 第95页 |
5.7.2 “面面俱到” | 第95-96页 |
5.7.3 “水墨留白” | 第96页 |
5.7.4 “不拘一格” | 第96-97页 |
5.7.5 “因势利导” | 第97-9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附录一 北京市天气文件 | 第105-106页 |
附录二 参照规范条目总结 | 第106-107页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第107-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