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7-25页 |
1.1 IPF的介绍 | 第17-19页 |
1.1.1 流行性 | 第17-18页 |
1.1.2 发病机制 | 第18页 |
1.1.3 治疗现状 | 第18-19页 |
1.2 NDNB的介绍 | 第19-20页 |
1.2.1 基本理化性质 | 第19页 |
1.2.2 NDNB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理机制 | 第19页 |
1.2.3 药动学研究 | 第19-20页 |
1.2.4 代谢 | 第20页 |
1.3 SMEDDS的介绍 | 第20-24页 |
1.3.1 定义和特点 | 第20-21页 |
1.3.2 处方的筛选 | 第21-22页 |
1.3.3 SMEDDS形成理论 | 第22页 |
1.3.4 SMEDDS的制备 | 第22页 |
1.3.5 处方优化 | 第22-23页 |
1.3.6 质量评价 | 第23页 |
1.3.7 SMEDDS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处方前研究 | 第25-35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1.1 仪器 | 第25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 NDNB体外紫外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6-32页 |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6-27页 |
2.2.2 测定介质的配制 | 第27页 |
2.2.3 标准曲线绘制 | 第27-28页 |
2.2.4 精密度 | 第28-29页 |
2.2.5 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29-30页 |
2.2.6 滤膜吸附 | 第30-31页 |
2.2.7 回收率 | 第31-32页 |
2.3 平衡溶解度[57] | 第32页 |
2.4 油水分配系数[58] | 第32-33页 |
2.5 讨论 | 第33-34页 |
2.5.1 平衡溶解度 | 第33页 |
2.5.2 油水分配系数 | 第33-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NDNB-SMEDDS的制备及其体外表征 | 第35-59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35-36页 |
3.1.1 仪器 | 第35-36页 |
3.1.2 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3.2 空白SMEDDS处方筛选 | 第36-46页 |
3.2.1 NDNB在各个辅料中的溶解度考察 | 第36-37页 |
3.2.2 伪三元相图 | 第37-38页 |
3.2.3 油相与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实验 | 第38-41页 |
3.2.4 油相的选择 | 第41页 |
3.2.5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41-43页 |
3.2.6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43-45页 |
3.2.7 Km值的选择 | 第45页 |
3.2.8 油相用量筛选 | 第45-46页 |
3.3 SMEDDS制备工艺影响考察 | 第46-48页 |
3.3.1 制备温度 | 第46-47页 |
3.3.2 搅拌速度 | 第47-48页 |
3.3.3 搅拌时间的影响 | 第48页 |
3.4 NDNB-SMEDDS最优处方及制备工艺 | 第48页 |
3.5 NDNB-SMEDDS体外评价 | 第48-50页 |
3.5.1 形态外观 | 第48-49页 |
3.5.2 TEM电镜扫描 | 第49页 |
3.5.3 粒径测定 | 第49-50页 |
3.6 稳定性考察 | 第50-51页 |
3.7 安全性考察 | 第51-53页 |
3.7.1 细胞培养[62] | 第51-52页 |
3.7.2 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52页 |
3.7.3 细胞毒性评价 | 第52-53页 |
3.8 NDNB-SMEDDS软胶囊的制备 | 第53-54页 |
3.8.1 软胶囊壳处方 | 第53页 |
3.8.2 制备流程 | 第53-54页 |
3.9 NDNB-SMEDDS软胶囊的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 第54-56页 |
3.9.1 溶出介质选择 | 第54页 |
3.9.2 测定方法 | 第54-55页 |
3.9.3 体外释放 | 第55-56页 |
3.10 讨论 | 第56-57页 |
3.10.1 SMEDDS处方设计要求[64,65] | 第56页 |
3.10.2 油相选择 | 第56页 |
3.10.3 SMEDDS粒径及Zeta电位 | 第56-57页 |
3.10.4 Caco-2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页 |
3.10.5 体外溶出介质选择 | 第57页 |
3.11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NDNB-SMEDDS在体肠吸收研究 | 第59-70页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59-60页 |
4.1.1 仪器 | 第59页 |
4.1.2 药品与试剂 | 第59-60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60-64页 |
4.2.1 测定条件 | 第60-61页 |
4.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61页 |
4.2.3 专属性 | 第61-62页 |
4.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2-63页 |
4.2.5 精密度 | 第63页 |
4.2.6 回收率 | 第63页 |
4.2.7 稳定性考察 | 第63-64页 |
4.2.8 肠壁物理吸附的影响 | 第64页 |
4.3 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73] | 第64-68页 |
4.3.1 实验步骤 | 第64-65页 |
4.3.2 循环液中药物测定 | 第65-66页 |
4.3.3 不同制剂在不同肠段吸收参数 | 第66-67页 |
4.3.4 药物浓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 讨论 | 第68-69页 |
4.4.1 体循环液校正 | 第68页 |
4.4.2 SMEDDS促肠道吸收机制 | 第68-69页 |
4.5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NDNB-SMEDDS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70-81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70-71页 |
5.1.1 仪器 | 第70页 |
5.1.2 药品与试剂 | 第70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70-71页 |
5.2 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71-72页 |
5.2.1 色谱系统与色谱条件 | 第71页 |
5.2.2 溶液的配制 | 第71页 |
5.2.3 血浆样品预处理[76] | 第71-72页 |
5.3 HPLC体内检测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 第72-76页 |
5.3.1 专属性 | 第72-73页 |
5.3.2 体内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73页 |
5.3.3 稳定性 | 第73-74页 |
5.3.4 回收率 | 第74-75页 |
5.3.5 精密度考察 | 第75-76页 |
5.3.6 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76页 |
5.4 SD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76-79页 |
5.4.1 体内药动学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5.4.2 实验结果 | 第77-78页 |
5.4.3 非隔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 | 第78-79页 |
5.5 讨论 | 第79页 |
5.5.1 SMEDDS的NDNB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 | 第79页 |
5.5.2 关于生物利用度评价 | 第79页 |
5.6 小结 | 第79-81页 |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本课题创新点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