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扩孔问题解析解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扩孔问题中的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扩孔问题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4 椭球形扩孔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椭球形扩孔问题简述及基本假设 | 第24-27页 |
1.3.1 椭球形扩孔问题简述 | 第24-26页 |
1.3.2 基本假设 | 第26-27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2 创新点 | 第2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2章 饱和黄土中椭球形扩孔问题的弹塑性分析 | 第29-45页 |
2.1 统一强度准则 | 第29-30页 |
2.2 排水条件下椭球形扩孔问题弹塑性分析 | 第30-35页 |
2.2.1 弹性阶段应力应变分析 | 第30-32页 |
2.2.2 塑性阶段应力应变分析 | 第32-35页 |
2.3 不排水条件下椭球形扩孔问题弹塑性分析 | 第35-39页 |
2.3.1 弹性阶段分析 | 第35-37页 |
2.3.2 塑性阶段分析 | 第37-38页 |
2.3.3 超孔隙水压力解析 | 第38-39页 |
2.3.4 有效应力场分布 | 第39页 |
2.4 参数分析与讨论 | 第39-43页 |
2.4.1 应力场参数分析 | 第39-41页 |
2.4.2 应变场参数分析 | 第41-42页 |
2.4.3 塑性区半径rp和极限扩孔压力pu参数分析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非饱和黄土中椭球形扩孔问题的弹塑性分析 | 第45-62页 |
3.1 非饱和黄土概述 | 第45-47页 |
3.1.1 非饱和黄土强度理论 | 第45-46页 |
3.1.2 非饱和黄土统一强度准则 | 第46-47页 |
3.2 排水条件下椭球形扩孔问题的弹塑性分析 | 第47-51页 |
3.2.1 弹性阶段应力应变分析 | 第47-50页 |
3.2.2 塑性阶段应力应变分析 | 第50-51页 |
3.3 不排水条件下椭球形扩孔问题的弹塑性分析 | 第51-53页 |
3.4 参数分析与讨论 | 第53-61页 |
3.4.1 基质吸力、强度准则对应力分量的影响分析 | 第53-56页 |
3.4.2 基质吸力、强度准则和剪胀对应变分量的影响分析 | 第56-59页 |
3.4.3 塑性区半径rp和极限扩孔压力pu参数分析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考虑各向异性的结构性黄土扩孔问题研究 | 第62-76页 |
4.1 考虑各向异性的结构性黄土修正剑桥模型 | 第62-64页 |
4.1.1 结构性黄土的临界状态线 | 第62-63页 |
4.1.2 结构性黄土的屈服面方程 | 第63-64页 |
4.2 考虑各向异性的弹塑性分析 | 第64-70页 |
4.2.1 力学模型及基本假设 | 第64-65页 |
4.2.2 弹性区分析(r≥rp) | 第65-66页 |
4.2.3 塑性区分析(rf≤r≤rp) | 第66-69页 |
4.2.4 破坏区分析(a≤r≤rf) | 第69-70页 |
4.3 参数分析与讨论 | 第70-74页 |
4.3.1 塑性区应力场参数分析 | 第70-72页 |
4.3.2 破坏区应力场参数分析 | 第72-73页 |
4.3.3 极限扩孔压力pu参数分析 | 第73-74页 |
4.4 理论验证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椭球形扩孔理论在劈裂注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第76-88页 |
5.1 劈裂注浆力学机理分析 | 第76-77页 |
5.2 基本假设 | 第77-78页 |
5.3 非饱和黄土劈裂注浆压力预估公式 | 第78-79页 |
5.3.1 基于非饱和黄土统一强度准则的劈裂注浆压力 | 第78-79页 |
5.3.2 基于考虑各向异性结构性黄土修正剑桥模型的劈裂注浆压力 | 第79页 |
5.4 现场劈裂注浆试验 | 第79-84页 |
5.4.1 工程概况 | 第80页 |
5.4.2 试验设备及仪器 | 第80-81页 |
5.4.3 试验方案 | 第81-83页 |
5.4.4 注浆压力及注浆量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5.5 理论验证对比分析 | 第84-86页 |
5.6 注浆试验效果分析 | 第86-87页 |
5.7 本章结论 | 第87-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