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 访谈法 | 第13-14页 |
(三) 参与观察法 | 第14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 失能失智 | 第14页 |
(二) 长期照护 | 第14页 |
(三) 家庭照顾 | 第14-15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一) 关于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养老现状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二) 关于家庭照顾者的研究 | 第16页 |
(三) 关于照顾方式研究 | 第16-17页 |
(四) 关于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照顾者问题研究 | 第17-20页 |
第二章 D社区失能失智老人照顾者压力现状 | 第20-23页 |
一、社区背景 | 第20-21页 |
(一) 社区介绍 | 第20页 |
(二) 社区内嵌入式养老机构介绍 | 第20-21页 |
二、受访者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家庭照顾者的压力与需求 | 第23-31页 |
一、家庭照顾者的压力来源 | 第23-28页 |
(一) 失能失智长者的需求情况 | 第23页 |
(二) 家庭照顾者的压力来源 | 第23-28页 |
二、家庭照顾者需求 | 第28-31页 |
(一) 经济援助的需求 | 第28页 |
(二) 心理疏导的需求 | 第28-29页 |
(三) 医疗保健的需求 | 第29-30页 |
(四) 照顾技巧的需求 | 第30页 |
(五) 社会支持的需求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家庭照顾者压力疏导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 | 第31-39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失能失智家庭照顾者问题合理性分析 | 第31-32页 |
(一) 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提高家庭照顾的专业化水平 | 第31页 |
(二) 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弥补社区照顾的不足 | 第31-32页 |
(三) 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必然要求 | 第32页 |
二、介入策略 | 第32-39页 |
(一) 运用个案方法满足家庭照顾者个体性需求 | 第32-35页 |
(二) 运用小组方法搭建同伴支持渠道 | 第35-38页 |
(三) 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构建社区支持系统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一、社区内家庭照顾者参与程度不高 | 第39-40页 |
(一)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认同度低 | 第39页 |
(二) 社区宣传力度不够,方式不对 | 第39-40页 |
二、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才短缺 | 第40-41页 |
(一) 社工行业薪资待遇差 | 第40页 |
(二)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 | 第40-41页 |
(三) 志愿者体系不够完备 | 第41页 |
三、养老行业融资渠道单一,政府提供的帮助有限 | 第41-42页 |
三、需求与供给资源不充分匹配,资源利用不足 | 第42-44页 |
(一) 社区资源供需不完全匹配 | 第42-43页 |
(二) 社区内居家养老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家庭照顾者压力疏导的对策建议 | 第44-50页 |
一、多维深化社区服务宣传,营造良好参与氛围 | 第44-45页 |
(一) 利用媒介扩大宣传,增加影响力 | 第44页 |
(二) 争取政府支持,增加居民信任度 | 第44页 |
(三) 以老带新,邻里宣传 | 第44-45页 |
二、加强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一) 建立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 第45页 |
(二) 建立高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 第45页 |
(三) 开展专业学科教育 | 第45-46页 |
三、构建多元融资渠道 | 第46页 |
(一) 连接社会资源,提高行业薪资待遇,树立投资意识 | 第46页 |
(二) 引入市场化机制 | 第46页 |
四、构建社区家庭照顾体系 | 第46-50页 |
(一) 将现有资源整合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照顾系统 | 第46-47页 |
(二) 发展社区照顾,合理分配养老资源 | 第47-48页 |
(三) 完善失能失智长者家庭照顾的保障机制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1 家庭照顾者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附录2 案例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