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流态势感知方法及其模型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9页 |
1.3.1 交通流模型 | 第14-16页 |
1.3.2 交通状态判别 | 第16-17页 |
1.3.3 态势感知理论 | 第17-18页 |
1.3.4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车流运行态势特性分析 | 第21-40页 |
2.1 车辆跟驰行为特性分析 | 第21-25页 |
2.2.1 交通流参数分析 | 第21-23页 |
2.2.2 车辆跟驰需求安全距离 | 第23-25页 |
2.2 车辆换道行为特性分析 | 第25-28页 |
2.2.1 换道原因 | 第25-26页 |
2.2.2 换道形式 | 第26-28页 |
2.3 车流运行状态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2.3.1 自由流运行状态 | 第28-29页 |
2.3.2 同步流运行状态 | 第29页 |
2.3.3 阻塞流运行状态 | 第29页 |
2.3.4 常规交通状态辨识 | 第29-30页 |
2.4 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交通状态判别方法 | 第30-39页 |
2.4.1 车牌识别系统功能模块 | 第30-31页 |
2.4.2 车牌识别系统处理流程 | 第31-32页 |
2.4.3 区间平均速度计算 | 第32-33页 |
2.4.4 案例分析 | 第33-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车流运行加速度变化规律研究 | 第40-48页 |
3.1 实测数据方案设计 | 第40-42页 |
3.1.1 测量方法设计 | 第40-41页 |
3.1.2 实测数据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3.2 加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3.3 加速度模型拟合分析 | 第43-44页 |
3.4 加速度波动研究 | 第44-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车路协同环境下的车流态势感知方法 | 第48-58页 |
4.1 态势感知内涵 | 第48-49页 |
4.2 车路协同技术研究 | 第49-51页 |
4.3 车流态势感知模型 | 第51-57页 |
4.3.1 车流态势感知原理 | 第51-52页 |
4.3.2 车流态势感知方法 | 第52-54页 |
4.3.3 车流态势感知模型架构 | 第54-55页 |
4.3.4 车流态势判别方法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基于车流态势感知的信号自适应控制优化 | 第58-69页 |
5.1 基于态势感知的自适应控制 | 第58-61页 |
5.1.1 物理架构 | 第58-59页 |
5.1.2 逻辑架构 | 第59-61页 |
5.2 车流态势预测方法 | 第61-63页 |
5.2.1 小波变换 | 第61-62页 |
5.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62页 |
5.2.3 短时车流态势预测模型 | 第62-63页 |
5.3 信号配时优化方法 | 第63-65页 |
5.4 仿真实验 | 第65-68页 |
5.4.1 vissim仿真平台 | 第65页 |
5.4.2 仿真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5.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