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2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3 基于金属网格透明电极制造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3.1 光学光刻 | 第16-18页 |
1.3.2 凹版印刷 | 第18-20页 |
1.3.3 喷墨打印 | 第20-23页 |
1.3.4 微转印技术 | 第23-26页 |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27-30页 |
第2章 基于电场驱动熔融喷射沉积 3D打印和微转印的大面积透明电极制造方法和原理 | 第30-42页 |
2.1 基于电场驱动熔融喷射沉积 3D打印和微转印的大面积透明电极制造方法 | 第30-34页 |
2.1.1 大面积、高分辨率透明电极制造方法 | 第30-32页 |
2.1.2 大面积、大高宽比透明电极制造方法 | 第32-34页 |
2.2 EFD 3D打印原理 | 第34-35页 |
2.3 微转印原理及其理论分析 | 第35-40页 |
2.3.1 液桥和UV辅助微转印原理 | 第35-36页 |
2.3.2 微结构填充的理论分析及微流体流动模型 | 第36-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基于EFD 3D打印和液桥转印制造透明电极工艺规律及优化 | 第42-56页 |
3.1 实验装置 | 第42-45页 |
3.2 纳米银墨水的制备 | 第45-49页 |
3.2.1 材料的选择 | 第45-47页 |
3.2.2 纳米银墨水的配制 | 第47-48页 |
3.2.3 纳米银墨水性能表征 | 第48-49页 |
3.3 工艺参数影响及其规律 | 第49-53页 |
3.3.1 母版制备时打印床温度对PDMS工作软模具复制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2 纳米银墨水表面张力对PDMS工作模具填充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3 纳米银墨水固化工艺参数对银导线连续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工艺窗口优化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4章 基于EFD 3D打印和UV辅助转印制造透明电极工艺规律及优化 | 第56-70页 |
4.1 实验装置和材料 | 第56-57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56页 |
4.1.2 高温烧结银浆选取 | 第56-57页 |
4.2 UV固化油墨制备 | 第57-62页 |
4.2.1 UV油墨性能要求 | 第57-58页 |
4.2.2 材料的选择 | 第58-60页 |
4.2.3 UV油墨的配制 | 第60-61页 |
4.2.4 UV油墨性能表征 | 第61-62页 |
4.3 工艺参数影响及其规律 | 第62-67页 |
4.3.1 母版制备中打印床温度对模具结构截面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2 刮涂工艺参数对银浆填充PDMS工作模具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3 转印前银浆预固化温度和时间对银导线转印质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4 UV油墨分解温度对银导线质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 工艺窗口优化 | 第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5章 EFD 3D打印和微转印技术制备大面积透明电极案例研究 | 第70-86页 |
5.1 大面积、高分辨率银网格透明电极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70-76页 |
5.1.1 银网格透明电极制造和结构表征 | 第70-73页 |
5.1.2 不同图案、不同基底透明电极制造 | 第73-74页 |
5.1.3 透明电极光学、电学性能的测量和表征 | 第74-76页 |
5.2 大面积、大高宽比电加热银线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76-85页 |
5.2.1 大高宽比银线栅透制造和结构表征 | 第76-79页 |
5.2.2 大面积银线栅和网格结构制备 | 第79-80页 |
5.2.3 银线栅结构光电性能的测量和表征 | 第80-82页 |
5.2.4 银导线与基底的粘附力测试 | 第82页 |
5.2.5 银线的电加热性能及效果测试 | 第82-8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结论 | 第86-88页 |
6.2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