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矿开采论文--地下开采方法论文

水力耦合作用下岩体粗糙裂隙渗流及滑移失稳机理研究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1-22页
    1.2 岩体单裂隙水力耦合研究现状及问题第22-27页
        1.2.1 法向应力作用下岩体单裂隙水力耦合特性研究现状第22-25页
        1.2.2 剪切应力作用下岩体单裂隙水力耦合特性研究现状第25-27页
    1.3 水力耦合下岩石破裂渗流及失稳特性研究现状及问题第27-29页
    1.4 裂隙岩体水力耦合理论研究现状及问题第29-31页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法向压缩下岩体粗糙单裂隙水力耦合特性试验研究第33-99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岩体单裂隙几何特性数学表征第33-48页
        2.2.1 粗糙裂隙几何特性分类第33-35页
        2.2.2 裂隙表面粗糙特性表征第35-40页
        2.2.3 裂隙内部几何特征表征第40-48页
    2.3 岩体单裂隙渗流特性试验研究第48-67页
        2.3.1 样品准备第48-49页
        2.3.2 试验设备及步骤第49-53页
        2.3.3 粗糙裂隙渗流特性分析第53-55页
        2.3.4 粗糙裂隙几何特性分析第55-64页
        2.3.5 粗糙裂隙FGC渗流模型建立第64-67页
    2.4 岩体单裂隙水力耦合特性研究第67-78页
        2.4.1 粗糙裂隙有效应力模型提出第67-70页
        2.4.2 粗糙裂隙水力耦合特征分析第70-73页
        2.4.3 围压对有效应力系数影响第73-74页
        2.4.4 水压对有效应力系数影响第74-75页
        2.4.5 粗糙裂隙有效应力模型建立第75-77页
        2.4.6 粗糙裂隙有效应力模型适用性分析第77-78页
    2.5 岩体单裂隙非达西渗流特性研究第78-92页
        2.5.1 理论基础第78-79页
        2.5.2 非达西渗流特征第79-83页
        2.5.3 非达西渗流定量表征第83-88页
        2.5.4 围压对非达西渗流影响第88-92页
    2.6 岩体单裂隙渗流数值模拟研究第92-97页
        2.6.1 粗糙裂隙模型建立第92-94页
        2.6.2 粗糙裂隙渗流模拟结果第94-97页
    2.7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三章 剪切作用下岩体粗糙单裂隙水力耦合特性试验研究第99-131页
    3.1 引言第99-100页
    3.2 试验系统介绍第100-105页
    3.3 试验试件及步骤第105-108页
        3.3.1 试验试件第105-106页
        3.3.2 试验步骤第106-108页
    3.4 裂隙剪切力学特性分析第108-114页
        3.4.1 剪切力-剪切位移关系第108-112页
        3.4.2 剪切力-法向位移关系第112-114页
    3.5 裂隙滑移对渗流特性影响第114-121页
        3.5.1 渗流模式分析第114-117页
        3.5.2 不同剪切位移下渗透率变化第117-121页
    3.6 裂隙剪切渗流对表面粗糙特性影响第121-125页
    3.7 裂隙剪切渗流的声发射特性分析第125-126页
    3.8 水压对裂隙剪切滑移失稳影响研究第126-128页
    3.9 本章小结第128-131页
第四章 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破裂渗流及峰后断裂岩体失稳试验研究第131-159页
    4.1 引言第131页
    4.2 试验试件及装置第131-132页
    4.3 试验步骤第132-134页
    4.4 岩石变形破坏特性分析第134-140页
        4.4.1 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第134-138页
        4.4.2 围压及渗透压对岩石变形破坏特性影响第138-140页
    4.5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渗透特性演化第140-154页
        4.5.1 岩石渗透率演化特征第140-144页
        4.5.2 峰前区岩石渗透率演化第144-152页
        4.5.3 峰后区裂隙岩体渗透率演化第152-154页
    4.6 水力耦合下峰后区裂隙岩体失稳特性分析第154-156页
    4.7 本章小结第156-159页
第五章 水力耦合下粗糙裂隙渗流与滑移失稳模型建立及算例分析第159-181页
    5.1 引言第159页
    5.2 基本假设第159-160页
    5.3 粗糙岩体裂隙水力耦合模型第160-164页
        5.3.1 粗糙裂隙渗流特性第160-161页
        5.3.2 应力场对渗流场的耦合第161-162页
        5.3.3 粗糙裂隙变形特性第162-163页
        5.3.4 粗糙裂隙有效应力规律第163-164页
        5.3.5 粗糙裂隙水力失稳特性第164页
    5.4 模型的UDEC算法实现第164-166页
    5.5 算例分析第166-179页
        5.5.1 无水压耦合下裂隙的剪切水力特性第169-171页
        5.5.2 水压非动态耦合下的裂隙剪切水力特性第171-175页
        5.5.3 水压动态耦合下的裂隙剪切水力特性第175-177页
        5.5.4 不同尺度裂隙的剪切水力特性第177-179页
    5.6 本章小结第179-181页
第六章 煤层开采地下水破坏-围岩滑移失稳的数值模拟研究第181-213页
    6.1 引言第181-182页
    6.2 工程背景第182-185页
        6.2.1 地质构造第182-184页
        6.2.2 水文地质构造第184-185页
    6.3 模型建立第185-190页
    6.4 采场围岩应力场分布演化规律第190-193页
    6.5 采场围岩岩体剪切失稳预判分析第193-198页
    6.6 采场围岩脆弱区裂隙岩体模型建立第198-204页
        6.6.1 采场围岩裂隙演化特征分析第199-201页
        6.6.2 采场围岩裂隙岩体的DFN模型建立第201-204页
    6.7 采场围岩裂隙岩体水力耦合失稳特征研究第204-211页
        6.7.1 不同开挖距离下裂隙岩体渗流特征第205-208页
        6.7.2 不同开挖距离下裂隙岩体失稳特征第208-211页
    6.8 本章小结第211-21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213-219页
    7.1 主要结论第213-216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216-219页
参考文献第219-239页
致谢第239-241页
博士论文独创性说明第241-2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243-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基因组选择和育种模拟在纯系育种作物亲本选配和组合预测中的利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物理的布料仿真中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