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揭示东亚家牛的祖先与多重适应性基因渗入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1页
    1.1 牛的起源与驯化第16-22页
        1.1.1 家牛的分类第16-17页
        1.1.2 家牛的起源第17-18页
        1.1.3 家牛的驯化中心第18-19页
        1.1.4 家牛的扩散第19-22页
    1.2 牛驯化的遗传特征第22-34页
        1.2.1 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揭示普通牛的复杂祖先第22-25页
        1.2.2 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支持瘤牛起源于南亚第25-26页
        1.2.3 Y染色体遗传变异第26页
        1.2.4 牛Y染色体微卫星和SNP的研究第26-28页
        1.2.5 家牛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第28-32页
        1.2.6 原牛及野牛对家养牛的基因渗入第32-34页
    1.3 中国黄牛的起源与驯化第34-39页
        1.3.1 中国黄牛遗传资源简介第34页
        1.3.2 中国黄牛起源的复杂性第34-35页
        1.3.3 基于考古证据的中国家养黄牛的传播路线第35-36页
        1.3.4 中国黄牛的母系和父系起源第36-38页
        1.3.5 中国黄牛全基因组分析第38-39页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9-41页
第二章 常染色体遗传变异揭示东亚家牛祖先第41-56页
    2.1 引言第4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1-45页
        2.2.1 样本采集、DNA提取和重测序第41-43页
        2.2.2 基因组比对、变异位点获取及注释第43-44页
        2.2.3 世界家牛群体结构分析第44-4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2.3.1 样品信息及测序结果第45-46页
        2.3.2 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第46页
        2.3.3 群体基因组遗传结构第46-53页
    2.4 讨论第53-55页
    2.5 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Y染色体遗传变异揭示东亚家牛的父系祖先第56-62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3.2.1 样本选择第56页
        3.2.2 基因组比对和变异位点过滤第56-57页
        3.2.3 系统发育树分析第5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7-58页
        3.3.1 Y染色体遗传变异第57页
        3.3.2 Y染色体单倍型分类第57-58页
    3.4 讨论第58-59页
    3.5 小结第59-62页
第四章 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东亚家牛起源第62-66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4.2.1 线粒体组装第63-64页
        4.2.2 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第6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4-65页
    4.4 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东亚牛的古代基因组和多次迁徙事件研究第66-73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6-68页
        5.2.1 样品信息第66页
        5.2.2 古DNA提取第66-67页
        5.2.3 古DNA建库测序第67-68页
        5.2.4 古DNA基因组遗传变异第68页
        5.2.5 石峁古牛与现代家牛的遗传关系第6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8-70页
        5.3.1 石峁样品测年信息第68-69页
        5.3.2 石峁古牛基因组信息第69页
        5.3.3 石峁古牛与东亚现代家牛的遗传关系第69-70页
    5.4 讨论第70-72页
    5.5 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中国家牛与近缘牛种的基因交流第73-87页
    6.1 引言第73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6.2.1 样品信息第73-74页
        6.2.2 中国家牛与近缘野牛的渗入关系第74-75页
        6.2.3 渗入区域的确定第75页
        6.2.4 渗入时间的计算第75页
    6.3 结果第75-85页
        6.3.1 现代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第75-76页
        6.3.2 爪哇牛对中国瘤牛的渗入第76-82页
        6.3.3 牦牛对西藏普通牛的渗入第82-85页
    6.4 讨论第85-86页
    6.5 小结第86-87页
第七章 五个家牛核心群体的动态历史第87-92页
    7.1 引言第87页
    7.2 方法第87-88页
        7.2.1 MSMC估计历史有效群体大小和分歧时间第87-88页
        7.2.2 基于频谱模型的分化时间估算第88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88-89页
    7.4 小结第89-9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92-93页
    8.1 结论第92页
    8.2 创新点第92-93页
附录A 博士论文附表第93-128页
    表A.1第93-107页
    表A.2第107页
    表A.3第107-108页
    表A.4第108页
    表A.5第108-109页
    表A.6第109-110页
    表A.7第110-111页
    表A.8第111-113页
    表A.9第113-118页
    表A.10第118-120页
    表A.11第120-121页
    表A.12第121-122页
    表A.13第122-123页
    表A.14第123-124页
    表A.15第124-125页
    表A.16第125-126页
    表A.17第126-128页
附录B 博士论文附图第128-147页
    图B.1第128-130页
    图B.2第130-133页
    图B.3第133-134页
    图B.4第134-135页
    图B.5第135-136页
    图B.6第136-137页
    图B.7第137-139页
    图B.8第139-140页
    图B.9第140-142页
    图B.10第142-144页
    图B.11第144-145页
    图B.12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个人简历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the Gut Microbiota,and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roiler Chickens to A Subclinical Necrotic Enteritis Challenge
下一篇:益生屎肠球菌胆盐耐受调控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