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用价值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页 |
1.5 概念及影响因素界定 | 第16-19页 |
1.5.1 定向增发与定向增发折价率的定义 | 第16-17页 |
1.5.2 定向增发折价率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2.1 定向增发折价发行原因理论解释的文献回顾 | 第19-21页 |
2.1.1 监督假说 | 第19-20页 |
2.1.2 信息不对称假说 | 第20-21页 |
2.1.3 流动性受限假说 | 第21页 |
2.2 定向增发因素对折价率影响的文献回顾 | 第21-25页 |
2.2.1 定向增发发行对象对折价率的影响 | 第21-23页 |
2.2.2 定向增发认购方式对折价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3 定向增发定价基准日对折价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25-27页 |
3 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27-38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7页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29页 |
3.1.3 流动性偏好理论 | 第29页 |
3.1.4 市场择时理论 | 第29页 |
3.2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实施现状统计分析 | 第29-33页 |
3.2.1 定向增发规模及占比分布 | 第29-31页 |
3.2.2 定向增发的发行对象分布 | 第31页 |
3.2.3 定向增发的认购方式分布 | 第31-32页 |
3.2.4 定向增发的定价基准日分布 | 第32-33页 |
3.3 作用机理与研究假设 | 第33-38页 |
3.3.1 定向增发发行对象对折价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定向增发认购方式对折价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定向增发发行对象与认购方式结合对折价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定价基准日的选取对折价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4 研究设计 | 第38-42页 |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8页 |
4.1.1 样本选取 | 第38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4.2 变量选取及度量 | 第38-40页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38页 |
4.2.2 解释变量 | 第38-39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39-40页 |
4.3 模型设计 | 第40-42页 |
4.3.1 发行对象对折价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4.3.2 认购方式对折价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 第41页 |
4.3.3 发行对象与认购方式结合对折价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 第41页 |
4.3.4 定价基准日的选取对折价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5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42-59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5页 |
5.1.1 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 第42-43页 |
5.1.2 分类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 第43-45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46-50页 |
5.3.1 发行对象对折价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6-47页 |
5.3.2 认购方式对折价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5.3.3 发行对象与认购方式结合对折价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8-49页 |
5.3.4 定价基准日的选取对折价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9-50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50-59页 |
5.4.1 考虑内生性问题 | 第50-54页 |
5.4.2 替换变量衡量方式 | 第54-56页 |
5.4.3 PSM方法检验 | 第56-59页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59-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0-61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