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9页 |
1.1 生长素对植物分枝发育的调控 | 第15-17页 |
1.1.1 生长素运输渠道控制模型 | 第15-16页 |
1.1.2 生长素间接抑制腋芽生长—第二信使模型 | 第16-17页 |
1.2 细胞分裂素对植物分枝发育的调控 | 第17-18页 |
1.2.1 细胞分裂素调控顶端分生组织大小 | 第17页 |
1.2.2 细胞分裂素促进腋芽生长 | 第17-18页 |
1.2.3 去顶后在茎节中合成细胞分裂素 | 第18页 |
1.3 独脚金内酯对植物分枝发育的调控 | 第18-20页 |
1.3.1 独脚金内酯抑制腋芽生长 | 第18页 |
1.3.2 独脚金内酯的合成 | 第18-19页 |
1.3.3 独脚金内酯的信号传导 | 第19-20页 |
1.4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互作对植物分枝的调控 | 第20-21页 |
1.4.1 生长素调节IPT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分裂素合成 | 第20页 |
1.4.2 生长素调节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CKX)表达抑制细胞分裂素合成 | 第20-21页 |
1.5 生长素与独脚金内酯互作对植物分枝的调控 | 第21-23页 |
1.5.1 独脚金内酯抑制生长素极性运输流 | 第21-22页 |
1.5.2 生长素调控独脚金内酯合成 | 第22-23页 |
1.6 细胞分裂素与独脚金内酯互作对植物分枝的调控 | 第23-24页 |
1.7 激素调控植物分枝的动态平衡 | 第24-25页 |
1.8 BRC1 基因对腋芽生长的调控 | 第25-26页 |
1.9 环境对植物分枝的影响 | 第26-27页 |
1.9.1 光对植物分枝的影响 | 第26页 |
1.9.2 营养元素对植物分枝的影响 | 第26-27页 |
1.10 展望 | 第27页 |
1.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11.1 目的意义 | 第27-28页 |
1.11.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烟草打顶诱导的腋芽转录组水平应答分析 | 第29-5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2.1.2 提取烟草组织RNA | 第29-30页 |
2.1.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30页 |
2.1.4 RNA样品检测 | 第30页 |
2.1.5 RNA-seq的建库与测序 | 第30-31页 |
2.1.6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1.7 定量PCR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2.2.1 腋芽的发育 | 第33-34页 |
2.2.2 转录组测序 | 第34-35页 |
2.2.3 GO富集分析 | 第35-40页 |
2.2.4 KEGG功能分析 | 第40-43页 |
2.2.5 植物信号转导转录表达模式 | 第43-44页 |
2.2.6 涉及腋芽生长的其它相关基因 | 第44-45页 |
2.2.7 烟草打顶前后根部转录组测序 | 第45页 |
2.2.8 qRT-PCR检测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 | 第45-46页 |
2.2.9 烟草打顶前后转录因子预测 | 第46-47页 |
2.2.10 参与腋芽发育转录因子MYB/GRAS/LOB显著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47-48页 |
2.2.11 参与独角金内酯合成相关基因中的显著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48-49页 |
2.3 讨论 | 第49-54页 |
2.3.1 腋芽转录组中DEGs的鉴定 | 第49页 |
2.3.2 碳水化合物代谢在腋芽生长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2.3.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在腋芽生长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2.3.4 植物转录因子在腋芽生长中的作用 | 第51-52页 |
2.3.5 独角金内酯在腋芽生长中的作用 | 第52-54页 |
第三章 转录因子MYB44和LOB11 的基因编辑 | 第54-6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4-60页 |
3.1.1 材料和试剂 | 第54-55页 |
3.1.2 候选目标基因的靶位点设计研究 | 第55-56页 |
3.1.3 目标基因的基因组编辑载体构建 | 第56-58页 |
3.1.4 烟草基因编辑遗传转化苗的获取 | 第58-59页 |
3.1.5 烟草基因编辑植株的鉴定 | 第59-6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3.2.1 MYB44和LOB11 靶位点的设计 | 第60-61页 |
3.2.2 MYB44和LOB11 引物设计 | 第61页 |
3.2.3 基因编辑转化苗的获取 | 第61-62页 |
3.2.4 基因编辑苗的鉴定 | 第62-63页 |
3.3 讨论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烟草NtMAX3和NtMAX4 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64-80页 |
4.1 材料 | 第64页 |
4.2 方法 | 第64-69页 |
4.2.1 外源喷施GR24 处理打顶后烟株 | 第64页 |
4.2.2 总RNA提取 | 第64-65页 |
4.2.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65页 |
4.2.4 RACE克隆基因 | 第65-68页 |
4.2.5 NtMAX3和NtMAX4 RNAi载体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转化 | 第68-69页 |
4.2.6 烟草遗传转化 | 第6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4.3.1 外源施加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 对烟草打顶后腋芽发育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2 NtMAX3和NtMAX4 基因克隆 | 第70-73页 |
4.3.3 NtMAX3和NtMAX4 RNAi载体的构建 | 第73-75页 |
4.3.4 NtMAX3和NtMAX4 全长序列的获取及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75页 |
4.3.5 NtMAX3和NtMAX4 基因功能分析 | 第75-78页 |
4.4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烟草腋芽突变体鉴定及mbd3 突变体遗传分析 | 第80-8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0页 |
5.1.1 EMS诱变烟草突变群体创制 | 第80页 |
5.1.2 烟草腋芽突变体筛选方法 | 第80页 |
5.1.3 突变体筛选过程 | 第8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5.2.1 EMS诱变烟草突变群体M2 代表型及突变率 | 第80-83页 |
5.2.2 EMS诱变腋芽多突变体 | 第83页 |
5.2.3 mbd3 突变体遗传分析及表型鉴定 | 第83-84页 |
5.3 讨论 | 第84-86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