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概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概况 | 第12-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生物性资产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审计风险定义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审计风险模型 | 第17-18页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生物性资产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第20-27页 |
3.1 生物性资产风险评估流程 | 第20-21页 |
3.1.1 风险识别 | 第20页 |
3.1.2 风险评估 | 第20页 |
3.1.3 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 第20-21页 |
3.2 生物性资产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第21-27页 |
3.2.1 针对固有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第21-23页 |
3.2.2 针对控制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第23-25页 |
3.2.3 针对检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第25-27页 |
第4章 生物性资产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27-33页 |
4.1 针对固有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27-28页 |
4.1.1 加强内外部沟通机制运行有效性 | 第27页 |
4.1.2 运用针对生物性资产特性且能有效执行的审计方法 | 第27-28页 |
4.2 针对控制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28-29页 |
4.2.1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 第28页 |
4.2.2 寻找内控缺陷,进行重点审计 | 第28页 |
4.2.3 分析管理层的舞弊动机 | 第28-29页 |
4.3 针对检查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29-33页 |
4.3.1 加强审计人员执业能力教育 | 第29页 |
4.3.2 运用适合的审计标准 | 第29页 |
4.3.3 设计合理的审计方案 | 第29-30页 |
4.3.4 综合利用审计资源 | 第30-33页 |
第5章 “獐子岛”生物性资产审计案例分析 | 第33-46页 |
5.1 DC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第33页 |
5.2 “獐子岛”事件简介 | 第33-36页 |
5.2.1 獐子岛集团简介 | 第33-34页 |
5.2.2 “獐子岛”事件简介 | 第34-36页 |
5.3 “獐子岛”事件分析 | 第36-43页 |
5.3.1 “獐子岛”事件中审计风险的识别 | 第36-38页 |
5.3.2 “獐子岛”事件中审计风险的评估 | 第38-43页 |
5.4 “獐子岛”事件中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43-46页 |
5.4.1 风险管理思想应当贯穿整个审计流程 | 第43页 |
5.4.2 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方式 | 第43-44页 |
5.4.3 有针对性的运用审计程序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