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22页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三) 研究思路、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7-18页 |
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19页 |
(四) 政党、政党制度、政党政治的概念 | 第19-22页 |
1. 政党 | 第19-20页 |
2. 政党制度 | 第20页 |
3. 政党政治 | 第20-22页 |
一、2008年前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长期格局 | 第22-33页 |
(一) 马来西亚一党独大制的孕育与形成 | 第22-26页 |
1. 马来西亚一党独大制的含义 | 第22-23页 |
2. 党独大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25页 |
3. 执政党联盟的核心政党——巫统的规模、组织体系及社会基础 | 第25-26页 |
(二) 马来西亚一党独大制的结构性分析 | 第26-29页 |
1. 执政联盟国民阵线的党际关系、政治运作方式 | 第26-27页 |
2. 马来西亚的主要反对党以及反对党联盟 | 第27-29页 |
(三) 马来西亚政党体制的功能性分析 | 第29-31页 |
1. 整合和表达了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利益诉求 | 第29-30页 |
2. 巫统主导地位保证了马来西亚长期的政治稳定 | 第30-31页 |
(四) 马来西亚政党的结构特征 | 第31-33页 |
1. 以马来人为主导的族群政治 | 第31-32页 |
2. 政党联盟式的权力分配和运作机制 | 第32-33页 |
3. 巫统对经济的积极干预为其长期稳定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 第33页 |
二、马来西亚政党政治格局的改变 | 第33-41页 |
(一) 2008年与2013年大选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1. 2008年大选产生的“海啸” | 第34-35页 |
2. 2013年大选的持续海啸 | 第35-37页 |
3. 下一届大选的推测性分析 | 第37-38页 |
(二) 马来西亚政党政治格局改变的具体表现 | 第38-41页 |
1. 国民阵线失去国会议席的绝对优势 | 第38-39页 |
2. 巫统失去马来人的无条件支持 | 第39-40页 |
3. 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0-41页 |
三、马来西亚政党政治新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41-49页 |
(一) 一党独大制的弊端暴露 | 第42-44页 |
1. 贪污腐败损坏了国民阵线的形象 | 第42-43页 |
2. 巫统内部的分裂削弱了国民阵线的战斗力 | 第43-44页 |
(二) 国民阵线在新的执政环境中未能有效发挥政党功能 | 第44-47页 |
1. 国民阵线的族群利益整合能力不高 | 第44-46页 |
2. 国民阵线无法满足现代公民的利益诉求 | 第46-47页 |
(三) 反对党联盟发展壮大 | 第47-49页 |
1. 为选民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 第47-48页 |
2. 反对党的宣言更吸引民众 | 第48-49页 |
四、马来西亚政党政治新变化产生的影响 | 第49-52页 |
(一) 推动马来西亚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第49-50页 |
(二) “去种族”倾向更加明显 | 第50页 |
(三) 推动“两线制”的发展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