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上”的语义演变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1-27页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 二、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 (一)理论价值 | 第11-12页 |
| (二)应用价值 | 第12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 一、语义演变研究 | 第12-19页 |
| (一)语义演变规律的研究 | 第12-17页 |
| (二)语义演变机制的研究 | 第17-19页 |
| 二、“上”的研究 | 第19-24页 |
| (一)关于“上”的词性问题 | 第19页 |
| (二)“上”的语义研究 | 第19-23页 |
| (三)“上”、“下”对比研究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第五节 语料来源 | 第26-27页 |
| 第一章 “上”的语义起源及其历时演变 | 第27-50页 |
| 第一节 “上”的语义起源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上”语义的历时演变 | 第28-47页 |
| 一、先秦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29-32页 |
| (一)夏、商、周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29-30页 |
| (二)西周至春秋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30-31页 |
| (三)战国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31-32页 |
| 二、两汉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32-35页 |
| (一)西汉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33-34页 |
| (二)东汉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34-35页 |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35-37页 |
| 四、隋唐五代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37-38页 |
| 五、宋元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38-43页 |
| (一)宋代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38-40页 |
| (二)元代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40-43页 |
| 六、明清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43-47页 |
| (一)明代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43-44页 |
| (二)清代时期“上”的语义描写 | 第44-47页 |
| 第三节 “上”语义演变的过程脉络 | 第47-50页 |
| 第二章 现代汉语“上”语义的共时分析 | 第50-85页 |
| 第一节 现代汉语“上”的语义范畴 | 第50-82页 |
| 一、方位义 | 第51-54页 |
| (一)客观方位义 | 第51-52页 |
| (二)状态方位义 | 第52-53页 |
| (三)社会心理方位义 | 第53-54页 |
| (四)小结 | 第54页 |
| 二、包含义 | 第54-60页 |
| (一)具体包含义 | 第55-57页 |
| (二)抽象包含义 | 第57-60页 |
| (三)小结 | 第60页 |
| 三、位移义 | 第60-67页 |
| (一)具体位移义 | 第61-65页 |
| (二)社会心理位移义 | 第65-66页 |
| (三)小结 | 第66-67页 |
| 四、接触义 | 第67-76页 |
| (一)基本接触义 | 第68-73页 |
| (二)非基本接触义 | 第73-75页 |
| (三)小结 | 第75-76页 |
| 五、时间义 | 第76-81页 |
| (一)一般时间义 | 第76-78页 |
| (二)具体时间义 | 第78-79页 |
| (三)时间的开始 | 第79-80页 |
| (四)小结 | 第80-81页 |
| 六、数量程度义 | 第81-82页 |
| 第二节 现代汉语“上”的语义系统 | 第82-85页 |
| 第三章 “上”语义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 第85-101页 |
| 第一节 “上”语义演变的动因 | 第85-93页 |
| 一、语言外部动因 | 第86-88页 |
| (一)客观世界的动因 | 第86-88页 |
| (二)主观世界的动因 | 第88页 |
| 二、语言内部动因 | 第88-93页 |
| (一)句法位置的改变 | 第89-90页 |
| (二)双音化趋势 | 第90-91页 |
| (三)词汇系统的影响 | 第91页 |
| (四)使用频率 | 第91-93页 |
| 第二节 “上”语义演变的机制 | 第93-99页 |
| 一、认知机制的哲学与完形心理学基础 | 第93-94页 |
| (一)哲学基础 | 第94页 |
| (二)完形心理学基础 | 第94页 |
| 二、“上”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 第94-99页 |
| (一)隐喻 | 第94-97页 |
| (二)转喻 | 第97页 |
| (三)重新分析 | 第97-99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结语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 附录 | 第107-108页 |
| 后记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