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 副猪嗜血杆菌概述 | 第13-15页 |
1.1 副猪嗜血杆菌特性及培养 | 第13-14页 |
1.2 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1.2.1 血清流行病学 | 第14页 |
1.2.2 耐药情况调查 | 第14-15页 |
2 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制及毒力因子 | 第15-19页 |
2.1 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制 | 第15-16页 |
2.2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16-19页 |
2.2.1 荚膜 | 第16-17页 |
2.2.2 脂多糖 | 第17页 |
2.2.3 外膜蛋白 | 第17-18页 |
2.2.4 转铁结合蛋白 | 第18页 |
2.2.5 细胞膨胀毒素 | 第18页 |
2.2.6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 第18-19页 |
2.2.7 三聚自身转运载体 | 第19页 |
3 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与治疗 | 第19-22页 |
3.1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 | 第19-21页 |
3.1.1 病原学方法 | 第19-20页 |
3.1.2 免疫组化 | 第20页 |
3.1.3 血清学鉴定 | 第20-21页 |
3.1.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1页 |
3.2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 | 第21-22页 |
4 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研究及应用 | 第22-24页 |
4.1 灭活疫苗 | 第22页 |
4.2 弱毒疫苗 | 第22-23页 |
4.3 亚单位疫苗 | 第23页 |
4.4 菌影疫苗 | 第23-24页 |
5 总结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1页 |
第二章 华东地区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第3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1.1 材料 | 第32页 |
1.2 菌株分离培养及血清型鉴定 | 第32-34页 |
1.3 药物敏感性实验 | 第34页 |
1.4 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提取及分析 | 第34-35页 |
1.5 质粒稳定性检测 | 第35页 |
2 结果 | 第35-40页 |
2.1 细菌培养和形态特征 | 第35-36页 |
2.2 血清型鉴定 | 第36-37页 |
2.3 药敏试验 | 第37-38页 |
2.4 质粒序列分析 | 第38-39页 |
2.5 质粒稳定性 | 第39-40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不同毒力分离株蛋白组成分析 | 第47-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1.1 材料与菌株 | 第48页 |
1.2 Label-free实验样品制备 | 第48-49页 |
1.3 LC-MS/MS分析 | 第49页 |
1.4 数据检索及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 | 第49-57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疑似毒力因子的筛选及免疫保护力鉴定 | 第63-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1.1 材料 | 第64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64页 |
1.3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64-65页 |
1.4 疑似毒力因子在不同毒株中的DNA鉴定 | 第65页 |
1.5 疑似毒力因子在不同毒株中的mRNA鉴定 | 第65-66页 |
1.6 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66-67页 |
1.7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67页 |
1.8 疑似毒力蛋白在不同毒株中表达量的鉴定 | 第67页 |
1.9 小鼠LD_(50)的测定 | 第67页 |
1.10 疑似毒力蛋白的免疫保护性实验 | 第67-68页 |
2 结果 | 第68-74页 |
2.1 疑似毒力蛋白在不同菌株的DNA和mRNA水平检测 | 第68-69页 |
2.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蛋白的表达 | 第69-71页 |
2.3 不同菌株中蛋白Western-blot鉴定 | 第71-72页 |
2.4 小鼠LD_(50)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2.5 免疫保护性实验结果 | 第73-74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附录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