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两淮地区军事城镇防御机制与空间形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南北对峙 | 第13页 |
1.3.2 两宋两淮地区军事城镇 | 第13-15页 |
1.4 既往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4.1 宋金战争研究 | 第15-17页 |
1.4.2 两宋城镇防御体系研究 | 第17-18页 |
1.4.3 宋代城镇形态研究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两宋两淮地区军事背景与条件 | 第22-37页 |
2.1 军事背景:两宋时期对外重大战争历史 | 第22-30页 |
2.1.1 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 | 第22页 |
2.1.2 宋辽之“澶渊之盟[32]” | 第22-24页 |
2.1.3 宋夏之战 | 第24页 |
2.1.4 海上之盟与金灭北宋 | 第24-25页 |
2.1.5 南宋建立与南北对峙 | 第25-29页 |
2.1.6 忽必烈灭宋之战 | 第29-30页 |
2.2 两淮地区军事条件 | 第30-36页 |
2.2.1 区位条件与战略意义 | 第30-31页 |
2.2.2 交通条件 | 第31-33页 |
2.2.3 地理条件 | 第33-35页 |
2.2.4 经济条件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两宋两淮战区的形成与军事部署 | 第37-44页 |
3.1 宋朝两淮战区的形成 | 第37-39页 |
3.1.1 三大战区及其关系 | 第37-38页 |
3.1.2 两淮战区的设置 | 第38-39页 |
3.2 两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力量与部署 | 第39-43页 |
3.2.1 南宋两淮的军事力量 | 第39-40页 |
3.2.2 南宋两淮军事防御指挥体系 | 第40-42页 |
3.2.3 两宋两淮军事防御力量部署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两宋两淮地区的区域防御空间体系 | 第44-55页 |
4.1 区域防御空间构成 | 第44-47页 |
4.1.1 区域防御空间的基本要素 | 第44页 |
4.1.2 两淮地区防御空间的特色要素 | 第44-47页 |
4.2 区域防御战略与战术 | 第47-49页 |
4.2.1 区域防御理念 | 第47页 |
4.2.2 两淮战区的防御战术 | 第47-49页 |
4.3 区域防御格局 | 第49-54页 |
4.3.1 区域防御空间总体格局 | 第50页 |
4.3.2 一核(城镇防御核心) | 第50-51页 |
4.3.3 两带(江河防御带) | 第51-52页 |
4.3.4 三线(宋金攻防路线) | 第52-53页 |
4.3.5 两区(军事防御区)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两宋两淮军事城镇的形成、修筑与规模 | 第55-66页 |
5.1 两淮军事城镇形成与发展历史 | 第55-59页 |
5.1.1 夏至战国时期——雏形 | 第55-56页 |
5.1.2 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 | 第56-57页 |
5.1.3 隋唐两宋时期——高潮 | 第57-58页 |
5.1.4 元明清民国时期——稳定 | 第58-59页 |
5.2 两宋两淮军事城池修筑情况 | 第59-61页 |
5.3 两淮地区军事城镇防御空间规制与规模 | 第61-65页 |
5.3.1 城镇防御空间要素 | 第61-62页 |
5.3.2 两淮地区军事城镇筑城规制 | 第62-63页 |
5.3.3 两淮地区军事城镇防御空间规模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两宋两淮军事城镇的防御空间形态特征 | 第66-82页 |
6.1 两淮地区军事城镇防御空间布局与结构 | 第66-75页 |
6.1.1 城墙空间形态 | 第66-69页 |
6.1.2 城池空间结构 | 第69-73页 |
6.1.3 城内功能空间布局 | 第73-75页 |
6.2 两淮地区军事城镇防御策略与特色空间 | 第75-81页 |
6.2.1 凭水御敌:对地域环境的深度利用 | 第75-76页 |
6.2.2 重城重壕:多层次防御空间的营造 | 第76-79页 |
6.2.3 守为战备:城镇防御空间的动态使用 | 第79-8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2-85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82-8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89-90页 |
附录 B:论文图表来源 | 第90-92页 |
附录 C表格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