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1 生产制造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生产物流流程与生产物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3 物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4 非线性动力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5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6 机械制造物流动力学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问题总结 | 第24-27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制造系统物流结构组成与动力学研究 | 第29-54页 |
2.1 生产系统物流动力过程分析 | 第29-36页 |
2.1.1 两类生产系统的物流振荡现象及原理分析 | 第29-34页 |
2.1.2 制造系统的物流过程与振荡函数分析 | 第34-36页 |
2.2 制造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模型分析 | 第36-44页 |
2.2.1 制造系统的制造结构分析 | 第36-40页 |
2.2.2 制造系统的物流结构与模型分析 | 第40-42页 |
2.2.3 制造系统的物流功能与模型分析 | 第42-44页 |
2.3 制造系统物流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44-48页 |
2.3.1 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过程的物理规整化分析 | 第45-46页 |
2.3.2 制造系统物流刚度与物流阻尼分析 | 第46-47页 |
2.3.3 制造系统物流动态的连续与周期性分析 | 第47-48页 |
2.4 制造系统物流过程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 | 第48-53页 |
2.4.1 一维制造系统物流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48-50页 |
2.4.2 多维制造系统物流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2.4.3 一维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一般数学模型——Duffing 方程 | 第51-52页 |
2.4.4 多维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一般数学模型——Duffing 方程组 | 第52-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的物流振荡研究 | 第54-67页 |
3.1 串行制造物流系统动力学解析的一般理解 | 第54-55页 |
3.2 制造物流系统的受迫共振分析 | 第55-58页 |
3.2.1 受迫物流共振一次近似解分析 | 第55-57页 |
3.2.2 受迫物流共振定常解的稳定性分析 | 第57-58页 |
3.3 具有自激因素的制造物流系统在简谐激励下的物流振荡分析 | 第58-63页 |
3.3.1 非共振受迫物流振荡分析 | 第58-60页 |
3.3.2 共振受迫物流振荡分析 | 第60-63页 |
3.4 制造物流非线性时变系统的参激振动分析 | 第63-66页 |
3.4.1 考虑工艺参数激励的制造物流振荡分析 | 第63-64页 |
3.4.2 考虑时间延滞参数激励的制造物流振荡分析 | 第64-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的物流振荡研究 | 第67-81页 |
4.1 单一类型零件和两台机器的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振荡研究 | 第67-73页 |
4.1.1 具有串/并行结构的单一类型零件的制造物流系统模型分析 | 第68-70页 |
4.1.2 稳定性和分叉分析 | 第70-71页 |
4.1.3 使用正反馈激励机制的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71-72页 |
4.1.4 仿真计算实例 | 第72-73页 |
4.2 具有两类型零件和两台机器制造系统的物流振荡研究 | 第73-80页 |
4.2.1 两类型零件和两台机器的串/并行制造物流系统的模型分析 | 第74-76页 |
4.2.2 制造系统物流稳定性和分叉分析 | 第76-77页 |
4.2.3 使用正反馈激励机制的物流稳定性分析 | 第77-78页 |
4.2.4 仿真计算实例 | 第78-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制造物流动力系统的时间离散化模型与混沌控制研究 | 第81-92页 |
5.1 装配物流动力系统的时间离散化研究 | 第82-86页 |
5.1.1 装配物流系统的 Malthus 模型分析 | 第82-83页 |
5.1.2 装配物流系统的 Verhulst 模型分析 | 第83-84页 |
5.1.3 装配物流系统的 Fibonacci 模型分析 | 第84-85页 |
5.1.4 装配物流系统的 Battle 模型分析 | 第85-86页 |
5.2 制造系统物流混沌的控制分析 | 第86-91页 |
5.2.1 物流混沌的自适应控制理论方法分析 | 第86-88页 |
5.2.2 制造系统物流混沌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数理分析 | 第88-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制造系统物流中间存储仿真研究 | 第92-132页 |
6.1 中间存储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 | 第92-95页 |
6.1.1 0中间存储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 | 第93-94页 |
6.1.2 有限中间存储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 | 第94页 |
6.1.3 无限中间存储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 | 第94-95页 |
6.2 中间存储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 | 第95-97页 |
6.2.1 0中间存储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 | 第95-96页 |
6.2.2 有限中间存储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 | 第96页 |
6.2.3 无限中间存储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 | 第96-97页 |
6.3 中间存储量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97-113页 |
6.3.1 0中间存储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物流仿真 | 第97-101页 |
6.3.2 有限中间存储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物流仿真 | 第101-106页 |
6.3.3 无限中间存储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物流仿真 | 第106-111页 |
6.3.4 中间存储单自由度串行制造系统物流仿真比较 | 第111-113页 |
6.4 中间存储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113-130页 |
6.4.1 0中间存储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仿真 | 第113-117页 |
6.4.2 有限中间存储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仿真 | 第117-122页 |
6.4.3 无限中间存储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仿真 | 第122-128页 |
6.4.4 中间存储多自由度串/并行制造系统物流仿真比较 | 第128-13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2-135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