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3-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19页 |
1.1 同型半胱氨酸、铜与血管损害 | 第15-16页 |
1.2 自由基、Hcy与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 第16-19页 |
第2章 Cu~(2+)在Hcy损害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 第19-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1 细胞来源 | 第19-20页 |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20-21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1.4 主要试剂配方 | 第21-22页 |
2.1.5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 结果 | 第25-31页 |
2.2.1 原代HUVEC鉴定 | 第25-26页 |
2.2.2 原代MAEC鉴定 | 第26-27页 |
2.2.3 Cu~(2+)在Hcy损害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 第27-31页 |
2.3 讨论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Hcy 联合Cu~(2+)通过ROS和RNS造成内皮细胞凋亡 | 第33-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3页 |
3.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33-35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3.1.3 主要试剂配方 | 第35-39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3.1.5 统计学分析 | 第43页 |
3.2 结果 | 第43-52页 |
3.2.1 Hcy联合Cu~(2+)引起原代HUVEC以及MAEC内ROS增加 | 第43-44页 |
3.2.2 Hcy联合Cu~(2+)引起原代HUVEC以及MAEC产生H_2O_2 | 第44-46页 |
3.2.3 Hcy联合Cu~(2+)引起原代MAEC内RNS增加 | 第46页 |
3.2.4 Hcy联合Cu~(2+)引起原代MAEC线粒体损伤和线粒体凋亡 | 第46-49页 |
3.2.5 Hcy联合Cu~(2+)引起HUVEC 线粒体凋亡 | 第49-50页 |
3.2.6 抗氧化物减少H_2O_2和ONOO~-,抑制原代MAEC凋亡 | 第50-51页 |
3.2.7 ONOO~-与H_2O_2在Hcy联合Cu~(2+)损伤内皮细胞中作用 | 第51-52页 |
3.3 讨论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Hcy联合Cu~(2+)诱导内皮细胞产生H_2O_2和ONOO~-的机制 | 第54-8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66页 |
4.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54-55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55-56页 |
4.1.3 主要试剂配方 | 第56-59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59-66页 |
4.1.5 统计学分析 | 第66页 |
4.2 结果 | 第66-75页 |
4.2.1 Hcy联合Cu~(2+)诱发ROS来源分析 | 第66-67页 |
4.2.2 Hcy联合Cu~(2+)增加原代HUVEC及MAEC中NOX活性 | 第67-68页 |
4.2.3 补充NADPH对原代HUVEC内ROS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4 NOX 抑制剂增加 Hcy 联合Cu~(2+)引起的原代HUVEC以及MAEC死亡 | 第69-70页 |
4.2.5 Hcy联合Cu~(2+)影响原代HUVEC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活性 | 第70-71页 |
4.2.6 Hcy联合Cu~(2+)影响原代HUVEC氧耗率以及ATP生成 | 第71-72页 |
4.2.7 Hcy联合Cu~(2+)增加原代HUVEC内乳酸生成 | 第72-73页 |
4.2.8 Hcy联合Cu~(2+)影响NOS表达以及NO产生 | 第73-74页 |
4.2.9 Hcy联合Cu~(2+)对内皮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 讨论 | 第75-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全文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综述 | 第90-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