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激光技术、微波激射技术论文

超短脉冲激光直写玻璃扩展芯波导和表面微通道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2 超短脉冲激光加工三维光子器件研究进展第15-21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2章 超短脉冲激光的波导直写技术和光束整形概述第24-58页
    2.1 超短脉冲激光直写光波导技术简介第24-29页
        2.1.1 光刻波导写入方式第24-25页
        2.1.2 界面球差的影响第25-26页
        2.1.3 光刻波导类型第26-27页
        2.1.4 光刻波导影响参数第27-29页
    2.2 超短脉冲的色散效应第29-33页
    2.3 基于光栅对的啁啾脉冲展宽器和压缩器及其色散特性第33-40页
    2.4 激光的时空整形技术第40-47页
        2.4.1 超短脉冲的时域整形技术第40-43页
        2.4.2 光束的空间整形技术第43-47页
    2.5 实验设备和分析手段第47-58页
        2.5.1 飞秒激光系统简介第47-50页
        2.5.2 单发脉冲强度自相关仪第50-52页
        2.5.3 光学显微镜第52-54页
        2.5.4 原子力显微镜第54-55页
        2.5.5 电子显微镜第55-56页
        2.5.6 自动研磨抛光机第56-58页
第3章 熔石英玻璃中直写扩展芯光波导(ECW)的实验研究第58-74页
    3.1 大模场单模光波导常见实现方案第58-60页
    3.2 扩展芯波导的制备及导光特性研究第60-69页
        3.2.1 实验装置第60-61页
        3.2.2 扩展芯波导的导光特性第61-63页
        3.2.3 单模工作条件第63-68页
        3.2.4 传输损耗和偏振效应检测第68-69页
    3.3 基于ECW的Y分支波导分束器第69-71页
    3.4 在中红外材料(GLS)中ECW概念的外推第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4章 YB~(3+)掺杂的磷酸盐玻璃中直写光波导的实验研究第74-84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实验装置第75-76页
    4.3 单芯Ⅰ类波导直写实验研究第76-79页
        4.3.1 脉冲能量的影响第76-77页
        4.3.2 波导激光实验研究第77-78页
        4.3.3 脉冲宽度的影响第78-79页
    4.4 板层波导和扩展芯波导直写实验研究第79-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贝塞尔光束特性及影响因素的数值仿真研究第84-112页
    5.1 零阶贝塞尔光束及产生方法第86-89页
    5.2 轴棱锥器件制造偏差对光束质量的影响第89-92页
    5.3 部分遮挡对贝塞尔光束的影响第92-95页
        5.3.1 被非透明障碍物部分遮挡的情形第93-94页
        5.3.2 被透明障碍物部分遮挡的情形第94-95页
    5.4 光束失准直对贝塞尔光束的影响第95-99页
    5.5 大锥角、紧聚焦情形的贝塞尔光束第99-106页
        5.5.1 如何产生紧聚焦贝塞尔光束第99-104页
        5.5.2 贝塞尔光束的最小光斑极限第104-106页
    5.6 宽带光源产生的贝塞尔光束第106-110页
        5.6.1 非相干宽带光源产生的贝塞尔光束第106-108页
        5.6.2 超短脉冲产生的贝塞尔光束第108-110页
    5.7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6章 超短贝塞尔光脉冲在玻璃表面的微通道加工实验研究第112-146页
    6.1 基于轴棱锥和缩束4F系统的实验光路设计第113-118页
    6.2 脉冲展宽和色散补偿的估计第118-119页
    6.3 高斯-贝塞尔光束的质量检测第119-121页
    6.4 高斯-贝塞尔光束在熔石英表面的微通道加工第121-129页
    6.5 Fourier空间频谱面上经环缝滤波的高斯-贝塞尔光束第129-132页
        6.5.1 环缝的制作准备第130-131页
        6.5.2 高斯-贝塞尔光束的空间滤波第131-132页
    6.6 截断高斯-贝塞尔光束特性及微通道加工研究第132-144页
    6.7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46-150页
    7.1 主要工作总结第146-147页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2页
附录 英文缩写索引第162-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热还原与矿热炉流程匹配及炉窑热工特性研究
下一篇:长三重态寿命铂(Ⅱ)/铱(Ⅲ)配合物的激发态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