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炼铁论文--铁矿石直接还原论文

预热还原与矿热炉流程匹配及炉窑热工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6-21页
第1章 绪论第21-5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1-27页
        1.1.1 选题背景第21-23页
        1.1.2 铁合金发展现状与趋势第23-27页
    1.2 铁合金工艺第27-41页
        1.2.1 合金资源第27-28页
        1.2.2 铁合金工艺分类第28-29页
        1.2.3 镍铁工艺分类第29-31页
        1.2.4 预热还原-矿热炉工艺的基本原理第31-39页
        1.2.5 预热还原-矿热炉工艺节能的不足第39-41页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第41-49页
        1.3.1 物质流、能量流及相关理论第41-44页
        1.3.2 协同论及相关理论第44-46页
        1.3.3 (火用)及相关理论第46-49页
    1.4 目前工艺研究存在的问题第49-51页
    1.5 本文的研究方案及目标第51-53页
第2章 预热还原-矿热炉工艺参数实验研究第53-69页
    2.1 矿样成分分析第53-62页
        2.1.1 红土镍矿第53-60页
        2.1.2 无烟煤-还原剂第60-61页
        2.1.3 石灰石-溶剂第61-62页
    2.2 系统工艺参数检测第62-68页
        2.2.1 测温实验第62-66页
        2.2.2 预热还原-矿热炉工艺其他参数测量第66-68页
    2.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3章 基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能量分析第69-97页
    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69-70页
    3.2 预热还原-矿热炉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第70-72页
        3.2.1 预热还原-矿热炉中物质流和能量流运行模式第70-71页
        3.2.2 预热还原-矿热炉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描述第71-72页
    3.3 物质流和能量流数学模型第72-83页
        3.3.1 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数学描述第72页
        3.3.2 干燥窑中物质流和能量流数学模型第72-74页
        3.3.3 回转窑中物质流和能量流数学模型第74-75页
        3.3.4 矿热炉中物质流和能量流数学模型第75-76页
        3.3.5 其他工艺参数计算模型第76-80页
        3.3.6 预热还原-矿热炉工艺能效分析第80-81页
        3.3.7 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耦合算法第81-83页
    3.4 结果分析第83-94页
        3.4.1 物质流分析第83-86页
        3.4.2 能量流分析第86-89页
        3.4.3 预热还原-矿热炉工艺的节能潜力第89-90页
        3.4.4 红土矿中镍品位对工艺的影响第90-92页
        3.4.5 镍铁合金中镍品位对工艺的影响第92-94页
    3.5 本章小结第94-97页
第4章 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协同性分析第97-109页
    4.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97-98页
    4.2 预热还原-矿热炉流程的工艺指标第98-101页
        4.2.1 物质流层面指标第98-100页
        4.2.2 能量流层面指标第100-101页
    4.3 物质流和能量流协同运行的评估体系第101-104页
        4.3.1 建立序参量指标和功率系数评估法第101-102页
        4.3.2 物质流和能量流有序度的评估体系第102-103页
        4.3.3 物质流和能量流协同度的评估体系第103页
        4.3.4 模型求解第103-104页
    4.4 结果分析第104-107页
        4.4.1 工艺参数对协同度的影响第104-106页
        4.4.2 节能工艺对协同度的影响第106-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5章 预热还原-矿热炉工艺的(火用)分析第109-125页
    5.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109-110页
    5.2 (火用)分析第110-111页
        5.2.1 预热还原-矿热炉工艺的(火用)流分析流程第110页
        5.2.2 环境基准的制定第110-111页
    5.3 (火用)流的数学描述第111-117页
        5.3.1 工艺中“三流”的流程分析第111-112页
        5.3.2 (火用)损失及其分类第112-113页
        5.3.3 (火用)流的数学描述第113-117页
    5.4 结果讨论第117-123页
        5.4.1 干燥窑、回转窑和矿热炉的(火用)流分析第117-119页
        5.4.2 工艺总(火用)流分析第119-120页
        5.4.3 (火用)效率分析第120-123页
    5.5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6章 回转窑工艺的模型分析第125-141页
    6.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125-126页
    6.2 数学模型建立第126-133页
        6.2.1 工艺流程描述第126页
        6.2.2 燃烧模型第126-131页
        6.2.3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化第131-132页
        6.2.4 边界条件及假设第132-133页
    6.3 计算结果第133-139页
        6.3.1 流场第133-135页
        6.3.2 温度场第135-137页
        6.3.3 烟气组分第137-139页
    6.4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第7章 矿热炉工艺的模型分析第141-165页
    7.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141页
    7.2 矿热炉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第141-142页
    7.3 矿热炉数学模型建立第142-151页
        7.3.1 磁场与焦耳热场数学模型第142-143页
        7.3.2 温度场模型第143页
        7.3.3 炉内电阻相关模型第143-145页
        7.3.4 几何参数确定第145-147页
        7.3.5 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化第147-148页
        7.3.6 边界条件及假设第148-151页
    7.4 计算结果第151-163页
        7.4.1 电流密度第151-153页
        7.4.2 焦耳热场第153页
        7.4.3 温度场第153-155页
        7.4.4 不同参数的影响第155-163页
    7.5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8章 结论第165-169页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65-166页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6-167页
    8.3 研究展望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7页
致谢第187-189页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89-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手性三齿PNN配体f-amphox在铱催化的官能团化酮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下一篇:超短脉冲激光直写玻璃扩展芯波导和表面微通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