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及缩写表 | 第18-20页 |
1 绪论 | 第20-4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1页 |
1.2 传统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基本光物理性质 | 第21-22页 |
1.3 含C^N配体的铂(Ⅱ)/铱(Ⅲ)配合物 | 第22-29页 |
1.4 N^N铂(Ⅱ)双炔基配合物 | 第29-37页 |
1.5 具有宽谱带吸收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 第37-43页 |
1.6 具有强可见光吸收、长三重态寿命配合物的应用 | 第43-45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45-47页 |
2 含苝二酰亚胺及其π阴离子自由基的铱(Ⅲ)配合物的超快激发态动力学 | 第47-70页 |
2.1 引言 | 第47页 |
2.2 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47-48页 |
2.3 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2.3.1 分子结构表征及基本光物理性质测试仪器 | 第48页 |
2.3.2 纳秒瞬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48页 |
2.3.3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48-49页 |
2.3.4 DFT理论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0-68页 |
2.4.1 稳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0-54页 |
2.4.2 Ir-PBI和Ir-NPBI中的超快系间窜越过程 | 第54-60页 |
2.4.3 含PBI自由基配体的Ir-[PBI]~(-·)及Ir-[NPBI]~(-·)的超快光物理过程 | 第60-63页 |
2.4.4 自由基配体的形成对铱(Ⅲ)配合物三重态性质的影响 | 第63-65页 |
2.4.5 含PBI的铱(Ⅲ)配合物的理论计算:超快系间窜越,发光性质和二重激发态 | 第65-6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3 含蒽配体的铂(Ⅱ)配合物的长寿命高能级三重激发态性质 | 第70-92页 |
3.1 引言 | 第70页 |
3.2 配合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70-75页 |
3.2.1 分子设计 | 第70页 |
3.2.2 合成路线 | 第70-72页 |
3.2.3 原料与合成步骤 | 第72-75页 |
3.3 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3.3.1 分子结构表征及基本光物理性质测试仪器 | 第75页 |
3.3.2 荧光量子产率及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75-76页 |
3.3.3 发光寿命的测定 | 第76页 |
3.3.4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76-77页 |
3.3.5 纳秒瞬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7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7-91页 |
3.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发光光谱 | 第77-82页 |
3.4.2 配体蒽在铂(Ⅱ)配合物中的长寿命T_2态 | 第82-89页 |
3.4.3 纳秒瞬态吸收光谱 | 第89-9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4 具有宽谱带吸收的铂(Ⅱ)配合物的激发态能量转移 | 第92-123页 |
4.1 引言 | 第92页 |
4.2 配合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92-96页 |
4.2.1 分子设计 | 第92页 |
4.2.2 合成路线 | 第92-94页 |
4.2.3 原料与合成步骤 | 第94-96页 |
4.3 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96-97页 |
4.3.1 分子结构表征及基本光物理性质测试仪器 | 第96页 |
4.3.2 发光寿命的测定 | 第96页 |
4.3.3 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 | 第96-97页 |
4.3.4 电化学实验 | 第97页 |
4.3.5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97页 |
4.3.6 DFT理论计算方法 | 第9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7-121页 |
4.4.1 单晶结构 | 第97-100页 |
4.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 | 第100-105页 |
4.4.3 电化学研究:循环伏安法 | 第105-107页 |
4.4.4 分子内能量转移及电子转移 | 第107-110页 |
4.4.5 纳秒瞬态吸收光谱 | 第110-116页 |
4.4.6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 | 第116-118页 |
4.4.7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118-120页 |
4.4.8 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 | 第120-12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5.1 结论 | 第123-124页 |
5.2 创新点 | 第124页 |
5.3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8页 |
附录A 主要化合物的结构表征谱图 | 第138-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作者简介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