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1.1 基因流 | 第13-17页 |
1.1.1 基因流概述 | 第13-15页 |
1.1.2 群体遗传结构与基因流 | 第15-16页 |
1.1.3 基因流的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1.2 父本分析 | 第17-21页 |
1.2.1 父本分析及其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2.2 父本分析中的遗传标记 | 第19-21页 |
1.3 杂交带 | 第21-25页 |
1.3.1 杂交带的形成与维持机制 | 第21-22页 |
1.3.2 自然杂交的进化意义与杂交带起源 | 第22-23页 |
1.3.3 棱果沙棘杂交带的研究 | 第23-2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自由授粉子代父本分析和花粉流 | 第26-48页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6-29页 |
2.1.1 研究对象与自然概况 | 第26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2.2.1 SSR扩增结果 | 第29-31页 |
2.2.2 杂交带中国沙棘子代的父本分析和花粉流 | 第31-36页 |
2.2.3 杂交带肋果沙棘的子代父本分析和花粉流 | 第36-41页 |
2.2.4 棱果沙棘的子代父本分析和花粉流 | 第41-43页 |
2.2.5 斑块间与种间的花粉流分析 | 第43-45页 |
2.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棱果沙棘杂交带5个斑块的遗传结构和历史基因流分析 | 第48-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3.1.1 研究材料 | 第48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3.2.1 SSR扩增结果 | 第49-50页 |
3.2.2 各斑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0-51页 |
3.2.3 斑块之间的遗传结构和基因流 | 第51-54页 |
3.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祁连地区沙棘居群间的遗传结构与历史基因流 | 第56-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4.1.1 研究材料 | 第56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4.2.1 SSR扩增结果 | 第58-59页 |
4.2.2 各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9-60页 |
4.2.3 居群遗传结构和基因流 | 第60-64页 |
4.2.4 各居群种内和种间的基因流分析 | 第64-66页 |
4.3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