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内涵、测量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初探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1-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6页
    1.1 西方的自我研究第13-15页
        1.1.1 自我的内涵第13-14页
        1.1.2 自我的形成和发展第14-15页
    1.2 文化心理学框架下的自我研究第15-18页
        1.2.1 自我建构理论第15-16页
        1.2.2 关于中国人的自我的独特性的研究第16-18页
    1.3 本土心理学的自我研究第18-21页
        1.3.1 华人自我的研究第18-19页
        1.3.2 儒家文化视角下中国人的自我第19-21页
    1.4 中国人的家庭自我第21页
    1.5 家庭主义(Familism)相关研究第21-23页
    1.6 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第23-26页
        1.6.1 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第23-24页
        1.6.2 自我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第24-25页
        1.6.3 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第25-26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第26-30页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6-27页
    2.2 问题的提出第27-28页
    2.3 研究意义第28-29页
        2.3.1 理论价值第28-29页
        2.3.2 实践意义第29页
    2.4 研究设计第29-30页
        2.4.1 研究目标第29页
        2.4.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9页
        2.4.3 研究假设第29-30页
3 大学生家庭自我内涵的理论研究第30-37页
    3.1 家庭自我概念内涵的理论分析第30-32页
    3.2 大学生家庭自我访谈研究第32-36页
        3.2.1 目的第32页
        3.2.2 方法第32-33页
        3.2.3 访谈内容的结果分析第33-36页
    3.3 结果及讨论第36-37页
4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问卷编制第37-52页
    4.1 大学生家庭自我量表初测第37-41页
        4.1.1 方法第37页
        4.1.2 统计分析第37-40页
        4.1.3 结果第40-41页
    4.2 大学生家庭自我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41-45页
        4.2.1 信度分析第41页
        4.2.2 效度检验第41-44页
        4.2.3 讨论第44-45页
    4.3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发展特点第45-52页
        4.3.1 目的第45页
        4.3.2 方法第45页
        4.3.3 数据处理第45页
        4.3.4 研究结果第45-50页
        4.3.5 讨论第50-52页
5 大学生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第52-56页
    5.1 目的第52页
    5.2 研究假设第52页
    5.3 研究方法第52页
        5.3.1 被试第52页
        5.3.2 工具第52页
    5.4 数据处理第52页
    5.5 研究结果第52-54页
        5.5.1 相关分析第52-53页
        5.5.2 回归分析第53-54页
    5.6 讨论第54-56页
6 总的讨论第56-60页
    6.1 家庭自我的内涵第56页
    6.2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特点第56-57页
    6.3 大学生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第57-58页
    6.4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第58-60页
7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1: 大学生家庭自我初测问卷第66-68页
附录2: 大学生家庭自我正式问卷第68-70页
附录3: 亲社会倾向量表第70-72页
附录4: 社会取向自我观量表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初中英语培训案例库建设的研究--以文化差异问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