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11-14页 |
1.1.1 课题依据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3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研究 | 第14-17页 |
1.2.2 绿色科技创新研究 | 第17-18页 |
1.2.3 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研究 | 第18-20页 |
1.2.4 研究评价 | 第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1.4.1 生态文明的科学属性理论 | 第22页 |
1.4.2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2-23页 |
1.4.3 技术接受与采纳理论 | 第23-24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6-7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特性分析 | 第26-30页 |
2.1.1 林业造纸企业(林纸企业)的界定 | 第26页 |
2.1.2 绿色科技的概念界定及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2.1.3 绿色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及特性分析 | 第28-29页 |
2.1.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及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2.2 绿色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2.2.1 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 第30-31页 |
2.2.2 世界绿色科技创新现状 | 第31-32页 |
2.2.3 中国绿色科技创新现状 | 第32页 |
2.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 第32-56页 |
2.3.1 造纸行业概况与整体运行状况 | 第32-42页 |
2.3.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应用现状 | 第42-44页 |
2.3.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保障现状 | 第44-56页 |
2.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挑战与问题分析 | 第56-70页 |
2.4.1 绿色科技创新的机遇 | 第56-59页 |
2.4.2 绿色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 第59-67页 |
2.4.3 绿色科技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第67-70页 |
3 生态文明背景下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系统分析 | 第70-84页 |
3.1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耦合机理研究 | 第70-75页 |
3.1.1 生态文明的科学属性分析 | 第70-71页 |
3.1.2 绿色科技对生态文明的支撑特性分析:与传统科技比较 | 第71-73页 |
3.1.3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模型 | 第73-74页 |
3.1.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 | 第74-75页 |
3.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结构:绿色供应链视角 | 第75-84页 |
3.2.1 绿色科技体系构建 | 第75-77页 |
3.2.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体系的剖析 | 第77-82页 |
3.2.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 第82-84页 |
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的理论模型与假设研究 | 第84-98页 |
4.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理论模型研究 | 第84-90页 |
4.1.1 理论模型的总体框架设计 | 第84-86页 |
4.1.2 理论模型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87页 |
4.1.3 理论模型的规范影响因素分析 | 第87-88页 |
4.1.4 理论模型的综合设计 | 第88-90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90-94页 |
4.2.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第91-92页 |
4.2.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第92-93页 |
4.2.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第93-94页 |
4.3 各变量的释义与说明 | 第94-98页 |
4.3.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认知 | 第94-95页 |
4.3.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规范 | 第95页 |
4.3.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感知行为控制 | 第95-96页 |
4.3.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 | 第96页 |
4.3.5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 | 第96-98页 |
5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SEM的实证研究 | 第98-135页 |
5.1 “意愿—行为—绩效”问卷量表设计 | 第98-104页 |
5.1.1 问卷量表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 第98-99页 |
5.1.2 问卷量表的结构设计 | 第99-100页 |
5.1.3 问卷量表的测量变量设计与修正——基于专家深入访谈 | 第100-104页 |
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04-119页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方式 | 第104页 |
5.2.2 问卷确定与调研数据收集 | 第104页 |
5.2.3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第104-112页 |
5.2.4 数据的信效度检验与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112-119页 |
5.3 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与修正 | 第119-128页 |
5.3.1 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 | 第119-120页 |
5.3.2 初始SEM模型及参数拟合 | 第120-122页 |
5.3.3 SEM模型最终修正及整体适配度检验 | 第122-125页 |
5.3.4 实证结果 | 第125-126页 |
5.3.5 结果分析 | 第126-128页 |
5.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路径分析 | 第128-135页 |
5.4.1 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 第128-130页 |
5.4.2 绿色科技创新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 第130-132页 |
5.4.3 绿色科技创新绩效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 第132-135页 |
6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设计及建设研究 | 第135-157页 |
6.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 | 第135-136页 |
6.1.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135页 |
6.1.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 | 第135-136页 |
6.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各子系统的建设方案 | 第136-157页 |
6.2.1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研发子系统的建设 | 第136-139页 |
6.2.2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应用子系统的建设 | 第139-146页 |
6.2.3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保障子系统的建设 | 第146-154页 |
6.2.4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中介子系统的建设 | 第154-155页 |
6.2.5 生态文明子系统的建设 | 第155-157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57-16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7-159页 |
7.2 创新点 | 第159-160页 |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5页 |
附录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调查问卷 | 第175-180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