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产品价格与市场论文

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3页
1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7-2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3 简要评述第22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25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与方法基础第25-47页
    2.1 概念界定第25-28页
        2.1.1 基本概念第25-26页
        2.1.2 时间序列和时间序列预测第26-27页
        2.1.3 母猪繁殖率及繁殖模式第27页
        2.1.4 猪的分类及阶段划分第27-28页
    2.2 理论基础第28-35页
        2.2.1 供需理论第28-30页
        2.2.2 蛛网理论第30-32页
        2.2.3 控制理论第32-33页
        2.2.4 畜牧学第33-34页
        2.2.5 人口预测第34页
        2.2.6 神经网络第34-35页
    2.3 方法基础第35-47页
        2.3.1 人口预测模型第35-37页
        2.3.2 BP神经网络模型第37-43页
        2.3.3 回归分析第43-44页
        2.3.4 离散时间函数的Z变换第44-47页
3 猪肉供需平衡研究方法及其分析第47-57页
    3.1 滞后模型第47-51页
    3.2 灰色系统理论第51-52页
    3.3 时间序列分析第52-53页
    3.4 猪群周转模型第53-54页
    3.5 神经网络模型第54-55页
    3.6 已有方法述评第55-56页
    3.7 小结第56-57页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及改进第57-65页
    4.1 BP神经网络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可行性第57页
    4.2 BP神经网络用于预测时存在的问题分析第57-58页
    4.3 基于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第58页
    4.4 基于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问题改进算法研究第58-64页
    4.5 小结第64-65页
5 猪肉供给量预测模型第65-77页
    5.1 猪肉供给量预测模型构建第65-70页
    5.2 模型的矩阵表示第70-72页
    5.3 模型所需基础数据第72-73页
    5.4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第73-76页
    5.5 小结第76-77页
6 猪肉需求量预测第77-83页
    6.1 基于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人均猪肉需求量预测第77-82页
        6.1.1 人均猪肉需求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7页
        6.1.2 预测精度的确定第77-78页
        6.1.3 人均猪肉需求量变化趋势分析第78-79页
        6.1.4 人均猪肉需求量预测第79-82页
    6.2 人口数量预测第82页
        6.2.1 基础数据的获取以及基本参数的确定第82页
        6.2.2 黑龙江省人口数量预测结果第82页
    6.3 猪肉需求总量预测第82页
    6.4 小结第82-83页
7 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及求解方法第83-87页
    7.1 猪肉供需平衡模型的建立第83页
    7.2 猪肉供需平衡模型的求解方法第83-86页
        7.2.1 初始种群的产生第84页
        7.2.2 个体适应度的计算第84页
        7.2.3 选择与交叉第84-85页
        7.2.4 子代个体的产生第85页
        7.2.5 种群的进化第85页
        7.2.6 进化终止条件第85-86页
    7.3 小结第86-87页
8 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应用研究第87-96页
    8.1 猪肉供给量预测第87页
    8.2 猪肉供需平衡调控计算第87-95页
        8.2.1 月猪肉需求量计算第87-92页
        8.2.2 最优解计算第92-95页
    8.3 小结第95-96页
9 结论创新与不足第96-97页
    9.1 结论与创新第96页
    9.2 文章不足与研究展望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3页
附录A第103-109页
附录B第109-119页
附录C第119-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SL拓展框架的贫困农户生计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