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22-25页 |
1.5.1 研究难点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5-41页 |
2.1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路径研究 | 第25-28页 |
2.1.1 中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 第25-27页 |
2.1.2 美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 第27-28页 |
2.2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 第28-33页 |
2.2.1 中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 第28-30页 |
2.2.2 美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 第30-33页 |
2.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应研究 | 第33-38页 |
2.3.1 中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 第33-35页 |
2.3.2 美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 第35-38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38-41页 |
2.4.1 现有文献成果 | 第38-39页 |
2.4.2 现有文献不足 | 第39-41页 |
第3章 基本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 | 第41-78页 |
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第41-56页 |
3.1.1 战略 | 第41-42页 |
3.1.2 国家战略 | 第42-45页 |
3.1.3 中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 第45-48页 |
3.1.4 美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 第48-53页 |
3.1.5 自由贸易区战略 | 第53-56页 |
3.2 自由贸易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 第56-59页 |
3.3 FTA静态经济效应:贸易或关税效应 | 第59-61页 |
3.3.1 贸易创造 | 第60-61页 |
3.3.2 贸易转移 | 第61页 |
3.4 FTA动态经济效应 | 第61-67页 |
3.4.1 投资效应 | 第61-62页 |
3.4.2 增长效应 | 第62-64页 |
3.4.3 就业效应 | 第64页 |
3.4.4 规则效应 | 第64-67页 |
3.5 FTA非经济效应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67-77页 |
3.5.1 FTA政治经济效应 | 第67-68页 |
3.5.2 自由贸易区与国内政治 | 第68-72页 |
3.5.3 自由贸易区与国际政治 | 第72-76页 |
3.5.4 FTA意识形态或软实力效应 | 第76-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与现状比较 | 第78-110页 |
4.1 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 第78-95页 |
4.1.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 | 第78-79页 |
4.1.2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 第79-84页 |
4.1.3 美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 第84-92页 |
4.1.4 美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 第92-95页 |
4.2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 第95-109页 |
4.2.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 第95-97页 |
4.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 第97-98页 |
4.2.3 中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 第98-106页 |
4.2.4 中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 第106-10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5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与比较 | 第110-142页 |
5.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 第110-129页 |
5.1.1 经济动因 | 第111-119页 |
5.1.2 政治目的 | 第119-123页 |
5.1.3 安全需要 | 第123-126页 |
5.1.4 软实力建设 | 第126-129页 |
5.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 第129-140页 |
5.2.1 经济动因 | 第129-133页 |
5.2.2 政治目的 | 第133-136页 |
5.2.3 安全需要 | 第136-138页 |
5.2.4 软实力建设 | 第138-14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6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特点分析与比较 | 第142-167页 |
6.1 战略环境 | 第142-146页 |
6.1.1 中美FTA战略环境差异:“简单统一”对“复杂多元” | 第143-145页 |
6.1.2 中美FTA战略环境相同点:特征相同,表现领域不一 | 第145-146页 |
6.2 战略能力 | 第146-149页 |
6.2.1 中美FTA战略能力之不同:“一超独霸”对“全面崛起” | 第147-148页 |
6.2.2 中美FTA战略能力相似处:强国雄心 | 第148-149页 |
6.3 战略目标 | 第149-151页 |
6.3.1 美国FTA战略目标:霸权护持 | 第149-150页 |
6.3.2 中国FTA战略目标:和平发展 | 第150-151页 |
6.4 战略任务 | 第151-153页 |
6.4.1 美国FTA战略任务:政经并重,拉友固盟 | 第151-152页 |
6.4.2 中国FTA战略任务:经济为主,布局全球 | 第152-153页 |
6.5 战略原则 | 第153-155页 |
6.5.1 美国FTA战略原则:美国至上,利益优先 | 第153-154页 |
6.5.2 中国FTA战略原则:内外兼顾,合作共赢 | 第154-155页 |
6.5.3 中美FTA战略原则之异同 | 第155页 |
6.6 战略定位 | 第155-157页 |
6.6.1 美国FTA战略定位:霸权工具 | 第155-156页 |
6.6.2 中国FTA战略定位:战略平台 | 第156-157页 |
6.6.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定位之异同 | 第157页 |
6.7 战略布局 | 第157-159页 |
6.7.1 美国FTA战略布局:布局全球,经营世界 | 第157-158页 |
6.7.2 中国FTA战略布局:面向全球、联结世界 | 第158-159页 |
6.7.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之异同 | 第159页 |
6.8 战略对象 | 第159-161页 |
6.8.1 美国FTA战略对象:周边+盟友+价值观伙伴 | 第159-160页 |
6.8.2 中国FTA战略对象:周边+“一带一路”+经济互补 | 第160-161页 |
6.8.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象之异同 | 第161页 |
6.9 战略模式 | 第161-165页 |
6.9.1 美国FTA战略模式:全面推进、一步到位 | 第161-162页 |
6.9.2 中国FTA战略模式: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 第162-164页 |
6.9.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模式之异同 | 第164-165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7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益分析与比较 | 第167-226页 |
7.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分析 | 第167-197页 |
7.1.1 总体经济效益 | 第167-173页 |
7.1.2 政治效益 | 第173-176页 |
7.1.3 软实力效益及中美软实力状况比较 | 第176-181页 |
7.1.4 美国FTA效益案例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 第181-197页 |
7.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绩效分析 | 第197-224页 |
7.2.1 总体经济效益 | 第197-214页 |
7.2.2 政治效益 | 第214-222页 |
7.2.3 软实力效益 | 第222-22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224-226页 |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 第226-243页 |
8.1 结论 | 第226-228页 |
8.2 建议 | 第228-241页 |
8.2.1 经济维度上的建议 | 第228-235页 |
8.2.2 政治维度上的建议 | 第235-240页 |
8.2.3 软实力维度上的建议 | 第240-241页 |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 第241-243页 |
英文参考文献 | 第243-261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261-272页 |
致谢 | 第272-273页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73-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