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基于SL拓展框架的贫困农户生计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

中文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19页
第1章 绪论第20-44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20-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20-22页
        1.1.2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1.3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4-39页
        1.2.1 国内外贫困问题研究第24-27页
        1.2.2 国内外农户生计研究第27-38页
        1.2.3 研究述评第38-39页
    1.3 研究方案第39-44页
        1.3.1 研究内容第39-40页
        1.3.2 关键问题第40页
        1.3.3 研究方法第40-41页
        1.3.4 研究思路第41-43页
        1.3.5 数据来源第43-44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第44-60页
    2.1 贫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4-51页
        2.1.1 经济学、社会学相关的经典贫困理论第44-47页
        2.1.2 空间贫困理论第47-49页
        2.1.3 精准扶贫思想第49-51页
    2.2 可持续生计理论:一个贫困问题研究的视角第51-53页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缘起第51页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的主要观点第51-52页
        2.2.3 可持续生计框架第52页
        2.2.4 可持续生计理论对本文的启示第52-53页
    2.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第53-56页
        2.1.1 贫困第53-54页
        2.1.2 贫困农户第54页
        2.1.3 生计第54-56页
    2.4 研究的理论框架:SL拓展框架第56-57页
    2.5 本章小结第57-60页
第3章 研究区与抽样调查实施概况第60-70页
    3.1 石柱县概况第60-66页
        3.1.1 自然地理特征第60-62页
        3.1.2 社会经济现状第62-63页
        3.1.3 贫困与扶贫开发概况第63-66页
    3.2 抽样调查实施概况第66-67页
        3.2.1 样本容量与抽样步骤第66-67页
        3.2.3 实地调查实施过程第67页
    3.3 抽样村分区第67-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4章 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第70-94页
    4.1 研究思路第70-71页
    4.2 研究方法第71-75页
        4.2.1 贫困农户生计资本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方法第71-73页
        4.2.2 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空间差异的分析方法第73-74页
        4.2.3 贫困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第74-75页
    4.3 贫困农户生计资本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第75-84页
        4.3.1 生计资本指标体系构建第75-77页
        4.3.2 生计资本的测度及分析第77-79页
        4.3.3 生计资本空间差异分析第79-84页
    4.4 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4-92页
        4.4.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第84-86页
        4.4.2 影响因素变量筛选与检验第86-87页
        4.4.3 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第87-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5章 贫困农户生计方式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第94-126页
    5.1 研究思路第94-95页
    5.2 研究方法第95-102页
        5.2.1 贫困农户生计方式分类依据及方法第95-98页
        5.2.2 贫困农户生计方式空间差异的分析方法第98-101页
        5.2.3 贫困农户生计方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第101-102页
    5.3 贫困农户生计方式的空间差异分析第102-116页
        5.3.1 生计方式分类的空间差异分析第102-104页
        5.3.2 非农化程度的空间差异分析第104-110页
        5.3.3 多样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第110-113页
        5.3.4 生计方式多样化发展阶段及空间差异分析第113-116页
    5.4 贫困农户生计方式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差异分析第116-124页
        5.4.1 生计方式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16-120页
        5.4.2 生计方式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第120-124页
    5.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6章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第126-156页
    6.1 研究思路第126-127页
    6.2 研究方法第127-133页
        6.2.1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理论框架及测算方法第127-130页
        6.2.2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影响因素的估计方法第130-133页
    6.3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第133-143页
        6.3.1 生计效率指标体系构建第133-134页
        6.3.2 生计效率的测度及分析第134-138页
        6.3.3 生计效率空间差异分析第138-143页
    6.4 基于农户层面的贫困农户生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43-151页
        6.4.1 纯农型生计效率的影响因素第143-145页
        6.4.2 非农型生计效率的影响因素第145-147页
        6.4.3 兼业型生计效率的影响因素第147-150页
        6.4.4 农户层面生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启示第150-151页
    6.5 基于空间层面的贫困农户生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51-154页
        6.5.1 影响因素变量筛选与检验第151-152页
        6.5.2 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第152-154页
    6.6 本章小结第154-156页
第7章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与生计资本的空间关系及优化调控第156-176页
    7.1 研究思路第156-157页
    7.2 研究方法第157-160页
        7.2.1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与生计资本互动关系分析方法第157-158页
        7.2.2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与生计资本空间关系分析方法第158-160页
    7.3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与生计资本的互动关系分析第160-163页
        7.3.1 生计效率与生计资本的关联关系检验第160-162页
        7.3.2 生计效率与生计资本的互动机制解构第162-163页
    7.4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与生计资本的空间关系分析第163-167页
        7.4.1 二维组合矩阵分析及空间层面自主脱贫能力评价第163-164页
        7.4.2 典型村域分析第164-167页
    7.5 贫困农户生计效率与生计资本的空间优化调控方案分析第167-169页
        7.5.1 优化调控目标第167页
        7.5.2 优化调控思路第167页
        7.5.3 优化调控方案第167-169页
    7.6 优化调控措施探讨第169-175页
        7.6.1 瞄准生计资本短板,提升生计资本总量,改善结构协调性水平第169-172页
        7.6.2 优化安排生产结构和生产形式,提升生计方式的适宜性水平第172-173页
        7.6.3 保障对落后地区的持续支持,营造良好的生计外部环境第173-175页
    7.7 本章小结第175-176页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76-182页
    8.1 研究的结论第176-178页
    8.2 研究的创新点第178-179页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179-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6页
附录第196-202页
致谢第202-2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下一篇:京津冀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效应时空演化与协同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