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1.4.1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2.1 国外普惠金融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1.1 对普惠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发展普惠金融必要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2.1.3 普惠金融测度指标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4 发展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2.2.1 对普惠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2 发展普惠金融必要性的研究 | 第20-21页 |
2.2.3 普惠金融测度指标的研究 | 第21页 |
2.2.4 发展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1-23页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评述 | 第23-24页 |
3 普惠金融的理论阐释 | 第24-32页 |
3.1 普惠金融的内涵界定、发展历程与基本框架 | 第24-28页 |
3.1.1 普惠金融的内涵解释 | 第24-25页 |
3.1.2 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3.1.3 普惠金融的基本框架 | 第26-28页 |
3.2 普惠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3.2.1 信息不对称 | 第28页 |
3.2.2 交易成本论 | 第28页 |
3.2.3 金融排斥论 | 第28-29页 |
3.3 各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29-32页 |
3.3.1 政策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29-30页 |
3.3.2 经济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30页 |
3.3.3 社会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30-32页 |
4 贵州省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分析 | 第32-45页 |
4.1 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4.1.1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 第32-33页 |
4.1.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 第33页 |
4.2 贵州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4.2.1 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 第33-34页 |
4.2.2 金融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 第34页 |
4.2.3 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提升 | 第34页 |
4.2.4 互联网金融大力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 第34-35页 |
4.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5页 |
4.3.1 动态性原则 | 第35页 |
4.3.2 稳定性原则 | 第35页 |
4.3.3 综合性原则 | 第35页 |
4.4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4.5 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测算 | 第36-42页 |
4.5.1 IFI测算方法的介绍 | 第36-37页 |
4.5.2 变异系数法定权重及测算 | 第37-39页 |
4.5.3 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测算及分析 | 第39-42页 |
4.6 贵州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波动的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4.6.1 政策因素的影响 | 第42页 |
4.6.2 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42-43页 |
4.6.3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43-45页 |
5 贵州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5页 |
5.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及假设 | 第45-48页 |
5.1.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及说明 | 第45-48页 |
5.1.2 研究假设 | 第48页 |
5.2 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48页 |
5.3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8-53页 |
5.3.1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 第49页 |
5.3.2 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 | 第49-53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5-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6.2.1 加大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力度 | 第57页 |
6.2.2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 第57页 |
6.2.3 提升农村地区发展能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第57页 |
6.2.4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