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临夏州检察机关为视角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内涵和价值第13-16页
    1.1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内涵第13页
    1.2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价值第13-16页
        1.2.1 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终极目标第13-14页
        1.2.2 有利于落实我国少年司法的原则第14页
        1.2.3 有利于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第14-16页
第二章 近年来临夏州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情况第16-23页
    2.1 犯罪人数逐年增加第16-17页
    2.2 触犯罪名高度集中第17-18页
    2.3 犯罪年龄高度集中第18-19页
    2.4 以未成年男性为主第19页
    2.5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第19-20页
    2.6 无业闲散人员居多第20-21页
    2.7 单亲家庭人员居多第21页
    2.8 多为共同作案第21-22页
    2.9 本地人员居多第22-23页
第三章 临夏州检察机关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情况第23-37页
    3.1 开展社会调查的总体情况第23-29页
        3.1.1 调查的案件范围第23-24页
        3.1.2 调查的主体第24页
        3.1.3 调查的环节第24-25页
        3.1.4 调查的程序第25-26页
        3.1.5 调查的对象第26页
        3.1.6 调查的内容第26页
        3.1.7 调查的方法第26-27页
        3.1.8 调查结果的运用第27-29页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9-33页
        3.2.1 调查的案件范围不一致第29页
        3.2.2 调查主体以检察机关人员为主第29-30页
        3.2.3 调查启动时间滞后第30-31页
        3.2.4 调查内容简单且偏向形式化第31-32页
        3.2.5 调查对象单一内容不全面第32-33页
        3.2.6 调查结论未受法官重视第33页
        3.2.7 衍生问题诸多第33页
    3.3 产生问题的原因第33-37页
        3.3.1 法律规定不完善第34-35页
        3.3.2 工作理念不到位第35页
        3.3.3 配套机制不健全第35-36页
        3.3.4 人员素质不适应第36-37页
第四章 我国部分地区及域外国家的实践及启示第37-44页
    4.1 我国部分地区社会调查制度的实践第37-38页
        4.1.1 上海市宝山区第37页
        4.1.2 湖南省长沙市第37-38页
        4.1.3 陕西省宝鸡市第38页
        4.1.4 四川省邻水县第38页
    4.2 我国港澳台地区和部分域外国家的社会调查制度第38-40页
        4.2.1 港澳台地区第38-39页
        4.2.2 德国第39-40页
        4.2.3 美国第40页
    4.3 给我们的启示第40-44页
        4.3.1 少年司法应秉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第40-41页
        4.3.2 应当建立统一完备的少年刑事法律体系第41页
        4.3.3 大量适用非监禁刑第41页
        4.3.4 调查主体是专门机构或者专职人员第41-42页
        4.3.5 是对未成年人的全面调查第42页
        4.3.6 一般采用实地调查为主书面调查为辅的方式第42-43页
        4.3.7 调查结论为法官提供重要参考第43-44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建议第44-55页
    5.1 完善立法健全机构第44-45页
        5.1.1 制定少年刑事法律第44页
        5.1.2 设立少年司法机构第44-45页
    5.2 区分启动主体和调查主体第45-46页
        5.2.1 模式设计第45页
        5.2.2 优势介绍第45-46页
    5.3 设立专职调查员第46-47页
        5.3.1 明确任职资格第46页
        5.3.2 明确法律地位第46-47页
        5.3.3 严格管理监督第47页
    5.4 规范调查程序第47-49页
        5.4.1 扩大适用范围第47-48页
        5.4.2 明确调查方法第48-49页
        5.4.3 明确调查时限第49页
    5.5 明确调查报告的内容和性质第49-52页
        5.5.1 明确调查内容第49-50页
        5.5.2 明确证据属性第50-51页
        5.5.3 提高运用效果第51-52页
        5.5.4 设置审查程序第52页
    5.6 完善配套机制第52-55页
        5.6.1 保密机制第52-53页
        5.6.2 矫正机制第53页
        5.6.3 律师查阅机制第53页
        5.6.4 心理咨询机制第53-54页
        5.6.5 减刑假释机制第54页
        5.6.6 异地调查机制第54-55页
结语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司决议瑕疵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