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富营养化湖泊中典型POPs污染归趋及其与浮游藻类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湖泊富营养化第9-10页
        1.1.1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第9-10页
        1.1.2 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及其危害第10页
    1.2 POPs污染第10-12页
        1.2.1 POPs的特征及种类第10-11页
        1.2.2 湖泊POPs污染第11-12页
    1.3 湖泊富营养化与POPs污染的相互作用第12-14页
        1.3.1 POPs对浮游藻类的生理影响第13-14页
        1.3.2 浮游藻类对环境中POPs归趋的影响第14页
    1.4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5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太湖水环境中POPs归趋及其与浮游藻类关系第16-39页
    2.1 前言第16-17页
    2.2 采样与方法第17-22页
        2.2.1 采样点位第17-18页
        2.2.2 实验仪器第18页
        2.2.3 样品采集第18-19页
        2.2.4 实验方法第19-20页
        2.2.5 分析方法第20-2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2-37页
        2.3.1 Phe在太湖各介质中的含量及分布第22-26页
        2.3.2 DDTs在太湖各介质中的含量及分布第26-28页
        2.3.3 Phe和DDTs在水环境各介质的分配第28-31页
        2.3.4 太湖浮游藻类生物量季节分布特征第31-33页
        2.3.5 浮游藻类对水环境中Phe和DDTs赋存的影响第33-37页
    2.4 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浮游藻类对POPs的吸附与降解第39-54页
    3.1 前言第39-4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0页
        3.2.2 实验方法第40-42页
        3.2.3 分析方法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3页
        3.3.1 浮游藻类对Phe的吸收和降解第43-47页
        3.3.2 浮游藻类对DDT的吸收和降解第47-50页
        3.3.3 影响藻体吸附污染物的因素第50-53页
    3.4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POPs对浮游藻类的生理生态影响第54-69页
    4.1 前言第54-5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5-56页
        4.2.2 实验方法第56页
        4.2.3 分析方法第56-57页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7-68页
        4.3.1 Phe和DDT污染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第57-60页
        4.3.2 Phe和DDT污染对斜生栅藻生长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第60-63页
        4.3.3 Phe和DDT污染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第63-64页
        4.3.4 Phe和DDT污染对卵型隐藻生长的影响第64-66页
        4.3.5 环境因子对太湖浮游藻类优势种形成的影响第66-68页
    4.4 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主要结论第69-70页
    5.2 创新点第70页
    5.3 研究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致谢第78-79页
附录A 培养基的配方第79-82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年级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分析及教学改进策略--以兰州市F小学为例
下一篇: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分层设置的策略研究--以兰州市红古区X学区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