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9页 |
前言 | 第19-28页 |
第一部分 :鼠、狐狸、貉子、貂的普通PCR、PCR-RFLP及多重PCR检测技术研究 | 第28-61页 |
1 前言 | 第2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2.1.1 实验对象 | 第2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2.2.1 药品与试剂配制 | 第30-31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31-32页 |
2.2.3 样品总DNA提取 | 第32页 |
2.2.4 DNA含量测定 | 第32页 |
2.2.5 引物设计 | 第32-36页 |
2.2.6 多重PCR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2.2.7 PCR反应及电泳检测 | 第37页 |
2.2.8 PCR产物的酶切实验及电泳 | 第37-38页 |
2.2.9 琼脂糖凝胶电泳胶回收及测序 | 第38页 |
2.2.10 方法适用性验证 | 第3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8-59页 |
3.1 DNA提取浓度测定 | 第38-39页 |
3.1.1 单一肉品DNA提取浓度测定 | 第38-39页 |
3.1.2 掺杂肉样品总DNA浓度测定 | 第39页 |
3.2 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39-41页 |
3.2.1 鼠源性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39-40页 |
3.2.2 狐狸源性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40页 |
3.2.3 貉子源性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40-41页 |
3.2.4 貂源性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41页 |
3.3 酶切特异性考察 | 第41-43页 |
3.3.1 鼠源性PCR扩增产物酶切特异性考察 | 第41-42页 |
3.3.2 狐狸源性PCR扩增产物酶切特异性考察 | 第42页 |
3.3.3 貉子源性PCR扩征产物酶切特异性考察 | 第42-43页 |
3.3.4 貂源性PCR扩增产物酶切特异性考察 | 第43页 |
3.4 测序结果验证 | 第43-50页 |
3.4.1 鼠测序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4.2 狐狸测序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4.3 貉子测序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4.4 貂测序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3.5 多重PCR引物筛查 | 第50-51页 |
3.6 二重PCR条件考察 | 第51-55页 |
3.6.1 掺杂牛肉、羊肉中的鼠源性成分的二重PCR条件考察 | 第51-52页 |
3.6.2 掺杂牛肉、羊肉中的狐狸源性成分的二重PCR条件考察 | 第52-53页 |
3.6.3 掺杂牛肉、羊肉中的貉子源性成分的二重PCR条件考察 | 第53-54页 |
3.6.4 掺杂牛肉、羊肉中的貂源性成分的二重PCR条件考察 | 第54-55页 |
3.7 掺杂牛肉中狐狸、貉子源性成分的三重PCR | 第55-56页 |
3.7.1 掺杂牛肉中狐狸、貉子源性成分的三重PCR考察 | 第55-56页 |
3.7.2 掺杂牛肉中狐狸、貉子源性成分的三重PCR反应条件优化 | 第56页 |
3.8 掺杂牛肉中狐狸、貉子、貂源性成分四重PCR | 第56-59页 |
4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59-61页 |
4.1 实验小结 | 第59页 |
4.2 讨论 | 第59-61页 |
第二部分 :等温环介导放大信号体系快速检测鼠源性成分方法的建立 | 第61-75页 |
1 前言 | 第6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61-63页 |
2.1.1 实验对象 | 第61-62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6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62-6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2.2.1 掺杂样品的制备 | 第63页 |
2.2.2 样品总DNA提取 | 第63页 |
2.2.3 DNA含量测定 | 第63页 |
2.2.4 LAMP引物设计 | 第63-65页 |
2.2.5 反应体系的组成及浓度 | 第65页 |
2.2.6 LAMP反应产物检测 | 第65页 |
2.2.7 PCR反应 | 第65-66页 |
2.2.8 干扰实验 | 第6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6-74页 |
3.1 提取总DNA浓度测定 | 第66页 |
3.2 鼠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66-68页 |
3.3 鼠LAMP反应引物浓度优化 | 第68-70页 |
3.4 鼠LAMP反应模板浓度考察 | 第70页 |
3.5 鼠LAMP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 | 第70-71页 |
3.6 PCR扩增验证 | 第71-72页 |
3.6.1 外引物F3与B3特异性验证 | 第71页 |
3.6.2 F3、B3与F2、B2复式特异性验证 | 第71-72页 |
3.7 干扰实验 | 第72-73页 |
3.7.1 羊肉基质干扰实验 | 第72-73页 |
3.7.2 牛肉基质干扰实验 | 第73页 |
3.8 裸眼检测结果 | 第73-74页 |
4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74-75页 |
4.1 实验小结 | 第74页 |
4.2 讨论 | 第74-75页 |
第三部分 :等温环介导放大信号体系快速检测狐狸、貉子、貂源性成分方法的建立 | 第75-86页 |
1 前言 | 第7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5-8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5-81页 |
2.2.1 样品总DNA提取 | 第75页 |
2.2.2 DNA含量测定 | 第75页 |
2.2.3 LAMP引物设计 | 第75-80页 |
2.2.4 LAMP反应体系 | 第80页 |
2.2.5 LAMP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检测 | 第80-8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1-84页 |
3.1 狐狸源性成分LAMP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81-82页 |
3.2 貉子源性成分LAMP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82-83页 |
3.3 貂源性成分LAMP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83页 |
3.4 狐狸源性LAMP-3引物反应条件优化 | 第83-84页 |
3.4.1 LAMP引物浓度的优化 | 第83-84页 |
3.4.2 LAMP反应模板浓度考察结果 | 第84页 |
4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84-86页 |
4.1 小结 | 第84页 |
4.2 讨论 | 第84-86页 |
第四部分 :滚环复制信号放大体系快速检测鼠源性成分方法的建立 | 第86-112页 |
1 前言 | 第86-8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7-100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87-88页 |
2.1.1 实验对象 | 第87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87-8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8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88-100页 |
2.2.1 样品总DNA提取 | 第88页 |
2.2.2 DNA含量测定 | 第88-89页 |
2.2.3 RCA引物设计 | 第89-92页 |
2.2.4 酶切位点设计 | 第92页 |
2.2.5 引物的制备 | 第92页 |
2.2.6 RCA反应体系 | 第92-95页 |
2.2.7 RCA反应产物检测 | 第95页 |
2.2.8 实验步骤设计 | 第95-99页 |
2.2.9 酶切反应 | 第99-100页 |
2.2.10 外切酶筛选 | 第10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0-110页 |
3.1 T4DNA连接酶和T4RNA连接酶的连接效果考察 | 第100-101页 |
3.2 T4DNA连接酶的不同连接时间考察 | 第101页 |
3.3 phi29DNA和Bst酶聚合酶比较 | 第101-102页 |
3.4 指数扩增的验证 | 第102-103页 |
3.5 锁式探针与靶标片段浓度考察结果 | 第103页 |
3.6 考察锁式探针与目标片段连接方向性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7 锁式探针结构对RCA反应的影响考察 | 第104-105页 |
3.8 考察目标物不同点突变对RCA反应的影响 | 第105页 |
3.9 RC锁式探针和FC锁式探针识别 | 第105-109页 |
3.9.1 RC锁式探针和FC系列锁式探针结合实验 | 第105-106页 |
3.9.2 RC锁式探针和FC锁式探针识别PCR产物 | 第106页 |
3.9.3 RC、FC锁式探针识别PCR产物引入启动引物的考察 | 第106-108页 |
3.9.4 R组外切酶种类筛选 | 第108页 |
3.9.5 引入EXOⅠ成环率考察 | 第108-109页 |
3.10 酶切实验 | 第109-110页 |
3.11 可视化结果 | 第110页 |
4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110-112页 |
4.1 小结 | 第110-111页 |
4.2 讨论 | 第111-112页 |
第五部分 :DNAzyme信号检测体系快速检测狐狸源性成分方法的建立 | 第112-131页 |
1 前言 | 第112-11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13-119页 |
2.1 材料 | 第113-114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1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1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13-11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14-119页 |
2.2.1 试剂配制方法 | 第114页 |
2.2.2 引物设计 | 第114-117页 |
2.2.3 样品总DNA提取 | 第117页 |
2.2.4 DNA含量测定 | 第117页 |
2.2.5 PCR反应及电泳 | 第117页 |
2.2.6 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117-118页 |
2.2.7 DNAzyme反应体系 | 第118-11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19-129页 |
3.1 引物特异性考察 | 第119页 |
3.2 产物测序 | 第119-120页 |
3.3 制备模板的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120-122页 |
3.3.1 引物浓度的筛选 | 第120-121页 |
3.3.2 PCR反应体系中DNA提取物浓度的筛选 | 第121页 |
3.3.3 PCR反应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121-122页 |
3.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122页 |
3.5 G4分子检测显色体系的优化 | 第122-124页 |
3.5.1 TMB反应显色条件筛选 | 第122-123页 |
3.5.2 DNAzyme中最佳G4结构DNA浓度筛选 | 第123-124页 |
3.6 G4识别探针识别体系显色条件的优化 | 第124-127页 |
3.6.1 Oligo1-2试验结果 | 第125-126页 |
3.6.2 Oligo3-4试验结果 | 第126页 |
3.6.3 Oligo5-6试验结果 | 第126-127页 |
3.7 识别反应条件确定 | 第127-128页 |
3.8 DNAzyme检测体系方法稳定性考察 | 第128-129页 |
4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129-131页 |
4.1 小结 | 第129-130页 |
4.2 讨论 | 第130-131页 |
实验结论 | 第131-133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综述 | 第137-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个人简介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