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11-12页 |
(三)现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现行上市公司审计体制运转情况 | 第14-26页 |
一、现行上市公司审计体制模式说明 | 第14-19页 |
二、现行上市公司审计体制被纳入市场范畴的运行效果 | 第19-22页 |
(一)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舞弊处罚公告数据 | 第19-20页 |
(二)证监会抽查上市公司情况与其实际批准的上市通过率 | 第20-21页 |
(三)已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统计数据 | 第21-22页 |
三、现行上市公司审计体制审计失败的影响 | 第22-26页 |
第三章 现行上市公司审计体制存在的缺陷 | 第26-33页 |
一、现行体制无法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 第26-27页 |
二、现行体制引发执行者目标与体制目标相冲突 | 第27页 |
三、现行体制对市场失灵问题缺乏有效应对 | 第27-30页 |
(一)现行体制放任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的产生 | 第27-29页 |
(二)现行体制激化了审计的“劣币驱逐良币”进程 | 第29-30页 |
四、现行体制导致审计师缺乏对行业信息整体把握 | 第30-31页 |
五、现行体制无法解决审计失败的负外部性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上市公司审计体制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33-46页 |
一、上市公司审计是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效用不可分割属性的公共物品 | 第33-37页 |
(一)萨缪尔森关于公共物品和私人产品的定义 | 第33-34页 |
(二)产品供应者的身份不应成为公共物品的判断依据 | 第34-35页 |
(三)上市公司审计的产品性质及使用者 | 第35-36页 |
(四)上市公司审计具有非竞争、非排他、效用不可分割属性 | 第36-37页 |
(五)上市公司审计符合公共物品的定义 | 第37页 |
二、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产品常用的供给形式 | 第37-39页 |
三、上市公司审计脱离了公共物品政府提供的常用供给形式 | 第39-40页 |
四、监管俘获是上市公司审计脱离常用供给形式的根本原因 | 第40-41页 |
五、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化与其本质属性冲突导致审计质量问题 | 第41-43页 |
六、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化与国家资本市场建设目的相冲突 | 第43-45页 |
七、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化无法满足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结构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6-52页 |
一、引入行业协会,使上市公司审计的公共物品属性与体制相统一 | 第46-47页 |
二、引入行业协会,改变证监会、上市公司及审计师三者关系 | 第47-48页 |
三、打破上市公司审计采用事务所制的限制,变被审计公司选择审计师为行业协会指派审计师 | 第48-49页 |
四、引入上市公司审计经费基金,变公司各自付费为基金管理者付费 | 第49-50页 |
五、将行业协会与其他专家协会相联,确保专家资源的随时匹配 | 第50-51页 |
六、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内容,增加业务实质审核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