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7页 |
三、框架与内容 | 第7-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8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8-10页 |
第一章 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的理论阐释 | 第10-16页 |
第一节 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企业信用修复制度的缘起 | 第10页 |
二、企业信用修复制度的概念 | 第10-12页 |
三、企业信用修复制度的特征 | 第12页 |
第二节 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2-13页 |
一、信息展示机制 | 第12-13页 |
二、异议申请机制 | 第13页 |
三、自主解释机制 | 第13页 |
四、自主纠错机制 | 第13页 |
第三节 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的基本功能 | 第13-16页 |
一、弥补功能 | 第13-14页 |
二、规制功能 | 第14页 |
三、引导功能 | 第14页 |
四、促进功能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16-23页 |
第一节 我国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 | 第16-18页 |
一、“信用修复”概念的导入 | 第16页 |
二、“信用修复”内容的零星出现 | 第16-17页 |
三、“信用修复”制度的正式提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我国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8-19页 |
一、不良信息查询机制 | 第18页 |
二、企业异议申请机制 | 第18-19页 |
三、企业自主解释机制 | 第19页 |
四、企业自主纠错机制 | 第19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的存在问题 | 第19-23页 |
一、立法工作比较滞后 | 第19-20页 |
二、修复机构发展缓慢 | 第20-21页 |
三、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 第21页 |
四、监管体系问题明显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用修复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23-31页 |
第一节 设定修复条件 | 第23-25页 |
一、可以修复条件 | 第23-24页 |
二、无法修复条件 | 第24页 |
三、“一次死亡”条件 | 第24页 |
四、特殊修复条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改进修复方式 | 第25-26页 |
一、自我修复 | 第25页 |
二、投资人帮助修复 | 第25页 |
三、社会组织帮助修复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培育修复机构 | 第26-27页 |
一、促进专业化企业信用修复机构发展 | 第26页 |
二、督促企业信用修复机构积极加强自身建设 | 第26-27页 |
三、多措并举发挥企业信用修复机构的作用 | 第27页 |
四、积极开展企业信用修复机构的试点探索 | 第27页 |
第四节 完善监管体系 | 第27-31页 |
一、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 第27-28页 |
二、进行修复信息分类 | 第28-29页 |
三、提高执法工作效率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