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7-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概述《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 | 第11-15页 |
第一节 惩罚性赔偿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一、惩罚性赔偿的概念 | 第11页 |
二、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的概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12-15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12-13页 |
二、相关标准现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食品安全法》引入惩罚性赔偿的制度价值 | 第15-18页 |
第一节 引入惩罚性赔偿的功能性分析 | 第15-16页 |
一、对经营者的惩戒功能 | 第15页 |
二、对经营者的震慑功能 | 第15-16页 |
三、对消费者的补偿功能 | 第16页 |
第二节 引入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分析 | 第16-18页 |
一、制度现实需求 | 第16-17页 |
二、彰显法律价值 | 第17页 |
三、优化权益保护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食品安全法》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3页 |
第一节 食品安全领域中惩罚性赔偿的实施现状 | 第18-19页 |
一、规定最低赔偿限额受到广泛认可 | 第18页 |
二、职业打假者就相似案例反复求偿 | 第18-19页 |
三、损失三倍的惩罚性赔偿实际适用较少 | 第19页 |
第二节 《食品安全法》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难以界定——以预包装食品为例 | 第19-20页 |
二、催生出“职业打假”的乱象 | 第20-21页 |
三、免费赠送的食品没有适用规定 | 第21页 |
四、以偿代罚违背立法目的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思考 | 第23-26页 |
第一节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 第23页 |
第二节 知假买假者不能普遍成为权利主体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受赠食品纳入惩罚性赔偿范围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规定赔偿金 | 第25-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致谢 |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