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现有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1.2.1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 | 第19-23页 |
1.2.2 耦合的概念与应用 | 第23-25页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5-26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6-2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第2章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理论基础 | 第31-42页 |
2.1 相关理论分析 | 第31-34页 |
2.1.1 创新理论 | 第31-32页 |
2.1.2 金融发展理论 | 第32-33页 |
2.1.3 自组织理论 | 第33-34页 |
2.2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关系 | 第34-40页 |
2.2.1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内涵 | 第34-36页 |
2.2.2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关系的判定 | 第36-39页 |
2.2.3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的自组织特征 | 第39-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机理 | 第42-57页 |
3.1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要素 | 第42-44页 |
3.1.1 耦合主体要素 | 第42-43页 |
3.1.2 耦合资源要素 | 第43页 |
3.1.3 耦合环境要素 | 第43-44页 |
3.2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动因 | 第44-47页 |
3.2.1 企业家意识 | 第44-45页 |
3.2.2 科学技术资本化 | 第45-46页 |
3.2.3 金融宽度延展 | 第46-47页 |
3.2.4 政府外部支持 | 第47页 |
3.3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演化模型 | 第47-53页 |
3.3.1 子系统自催化 | 第48-50页 |
3.3.2 子系统交叉催化 | 第50-51页 |
3.3.3 耦合系统超循环 | 第51-53页 |
3.4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阶段划分 | 第53-56页 |
3.4.1 低水平耦合 | 第53-54页 |
3.4.2 拮抗耦合 | 第54页 |
3.4.3 磨合耦合 | 第54-55页 |
3.4.4 高水平耦合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中国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测度 | 第57-87页 |
4.1 中国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综合评价 | 第57-73页 |
4.1.1 金融创新评价体系 | 第57-59页 |
4.1.2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 第59-61页 |
4.1.3 评价方法 | 第61-66页 |
4.1.4 评价结果 | 第66-73页 |
4.2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 第73-75页 |
4.2.1 耦合度函数 | 第73页 |
4.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73-75页 |
4.3 中国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75-85页 |
4.3.1 耦合协调度的时间特征 | 第75-79页 |
4.3.2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 | 第79-81页 |
4.3.3 耦合协调度的预测 | 第81-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中国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 | 第87-105页 |
5.1 理论分析框架 | 第87-89页 |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89-94页 |
5.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89-90页 |
5.2.2 空间面板模型设定 | 第90-93页 |
5.2.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93-94页 |
5.3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94-103页 |
5.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94-95页 |
5.3.2 全样本估计结果 | 第95-98页 |
5.3.3 分地区估计结果 | 第98-102页 |
5.3.4 实证结论 | 第102-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中国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对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 | 第105-121页 |
6.1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05-108页 |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108-113页 |
6.2.1 门槛面板模型设定 | 第108-109页 |
6.2.2 门槛值确定和检验 | 第109-110页 |
6.2.3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110-113页 |
6.3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对技术溢出的实证分析 | 第113-119页 |
6.3.1 进口技术溢出门槛估计结果 | 第113-114页 |
6.3.2 FDI技术溢出门槛估计结果 | 第114-116页 |
6.3.3 OFDI技术溢出门槛估计结果 | 第116-117页 |
6.3.4 实证结论 | 第117-11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7章 中国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政策建议 | 第121-127页 |
7.1 构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平台 | 第121-122页 |
7.2 发挥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示范效应 | 第122-124页 |
7.3 整合国外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资源 | 第124-125页 |
7.4 优化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环境 | 第125-12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27-131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27-129页 |
8.2 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40-142页 |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0页 |
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40-142页 |
附录 A2004-2014中国31个省市金融创新评价值 | 第142-143页 |
附录 B2004-2014中国31个省市科技创新评价值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