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导航论文--卫星导航系统论文

北斗伪卫星信号远近效应干扰消除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课题来源第13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1.2 伪卫星技术背景第15-18页
        1.2.1 伪卫星技术发展历程第15-17页
        1.2.2 伪卫星系统工作模式第17-18页
    1.3 远近效应干扰消除技术研究现状第18-24页
        1.3.1 信号体制设计第18-21页
        1.3.2 脉冲屏蔽技术第21-22页
        1.3.3 基带处理技术第22-2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8页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章节安排第25-28页
第2章 北斗伪卫星信号设计与远近效应干扰分析第28-53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北斗伪卫星信号设计第28-36页
        2.2.1 北斗伪卫星信号结构第28-30页
        2.2.2 伪卫星导航电文编码格式第30页
        2.2.3 测距码设计与优选第30-33页
        2.2.4 QPSK载波调制第33-34页
        2.2.5 伪卫星信号功率设计第34-36页
    2.3 远近效应干扰分析第36-47页
        2.3.1 B1I测距码特性分析第36-38页
        2.3.2 伪卫星信号功率变化造成的远近效应第38-40页
        2.3.3 远近效应干扰对卫星信号捕获的影响第40-47页
    2.4 算法研究测试环境第47-51页
        2.4.1 北斗伪卫星设备第47-49页
        2.4.2 算法仿真测试平台设计第49-51页
        2.4.3 算法性能的主要评判标准第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3章 北斗伪卫星信号脉冲调制方案设计第53-82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脉冲调制方案设计方法和要求第53-56页
        3.2.1 脉冲信号模型与参数第53-55页
        3.2.2 脉冲调制方案设计方法与要求第55-56页
    3.3 占空比设置研究第56-62页
        3.3.1 北斗B1I测距码偏相关特性分析第57-59页
        3.3.2 最小占空比设置第59-62页
        3.3.3 远近边界比改善第62页
    3.4 脉冲图案设计研究第62-77页
        3.4.1 脉冲信号时长设置第63-64页
        3.4.2 随机脉冲图案设计第64-66页
        3.4.3 基于线性同余算法的脉冲图案设计第66-69页
        3.4.4 脉冲图案特性分析与性能比较第69-77页
    3.5 脉冲信号实地测试与结果分析第77-81页
        3.5.1 实地测试环境第77-79页
        3.5.2 信号捕获测试第79-80页
        3.5.3 定位精度测试第80-81页
    3.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自适应脉冲信号屏蔽技术研究第82-108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射频前端模型第82-85页
    4.3 AGC设置第85-95页
        4.3.1 AGC增益第86-90页
        4.3.2 AGC恢复时间第90-93页
        4.3.3 最大占空比第93-95页
    4.4 自适应脉冲屏蔽门限设计第95-101页
        4.4.1 脉冲屏蔽SNR损失模型第95-97页
        4.4.2 自适应量化方案设计第97-101页
    4.5 实例验证和性能分析第101-107页
        4.5.1 量化方案生成第101-104页
        4.5.2 SNR损失第104-105页
        4.5.3 捕获概率第105-106页
        4.5.4 鲁棒性第106-107页
    4.6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5章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脉冲干扰消除技术研究与优化第108-125页
    5.1 引言第108-109页
    5.2 小波分析第109-114页
        5.2.1 基本理论第109-110页
        5.2.2 多分辨率分析第110-113页
        5.2.3 小波包分析第113-114页
    5.3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脉冲干扰消除技术第114-119页
        5.3.1 算法原理第114-115页
        5.3.2 算法实现第115-119页
    5.4 参数设置分析第119-121页
        5.4.1 频带分辨率和滤波器带宽第119页
        5.4.2 小波函数类型和分解级数第119-121页
    5.5 仿真实验和性能比较第121-124页
        5.5.1 仿真环境设置第121-122页
        5.5.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122-124页
    5.6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28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125-126页
    6.2 展望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138-140页
附录 A:缩略词表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机理及效应研究
下一篇:下肢和脚踝并联康复机器人及其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