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中小学“名师”的存在方式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2页
        1.2.1 研究思路第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3.1 对“名师”概念、内涵的研究第12-14页
        1.3.2 对“名师”成长、成名的研究第14-15页
        1.3.3 对“名师”素养、作用的研究第15-16页
        1.3.4 对“名师”制度、制度化的研究第16-17页
        1.3.5 有关“名师”制度化的质疑第17-19页
2 中小学“名师”产生的一般机制与特征第19-24页
    2.1 中小学“名师”的概念内涵第19-20页
    2.2 中小学“名师”产生的一般机制第20-22页
        2.2.1 内部发展的需求第20-21页
        2.2.2 外部力量的指引第21-22页
    2.3 中小学“名师”具有的一般特征第22-24页
        2.3.1 行为示范性第22-23页
        2.3.2 程度层次性第23页
        2.3.3 影响深远性第23-24页
3 三代“名师”之“存在方式”第24-46页
    3.1 三代“名师”之划分依据第24-25页
    3.2 第一代“名师”第25-32页
        3.2.1 第一代“名师”之成名因素第25-27页
        3.2.2 第一代“名师”之认可方式第27-30页
        3.2.3 第一代“名师”之生存方式第30-32页
    3.3 第二代“名师”第32-37页
        3.3.1 第二代“名师”之成名因素第32-35页
        3.3.2 第二代“名师”之认可方式第35-36页
        3.3.3 第二代“名师”之生存方式第36-37页
    3.4 第三代“名师”第37-41页
        3.4.1 第三代“名师”之成名因素第37-39页
        3.4.2 第三代“名师”之认可方式第39-40页
        3.4.3 第三代“名师”之生存方式第40-41页
    3.5 三代“名师”之比较分析第41-46页
        3.5.1 相同点第41-42页
        3.5.2 不同点第42-46页
4 “名师”之“名、实、责”的再思考第46-52页
    4.1 “名师”现象背后的问题第46-49页
        4.1.1 “名师”群体的结构失衡第46页
        4.1.2 “名师”再成长困境第46-47页
        4.1.3 “名师”异化现象第47-49页
    4.2 “名师”之“名、实”关系第49-50页
    4.3 “名师”之“名、责”关系第50-52页
        4.3.1 “名师”的教学责任第50页
        4.3.2 “名师”的社会责任第50-51页
        4.3.3 “名师”的引领责任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动教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指令语研究
下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以苏教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