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免疫学论文

表达靶向树突状细胞小肽的重组狂犬疫苗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9页
    1.1 狂犬病及其流行病学第14-15页
    1.2 狂犬病病毒第15-18页
        1.2.1 RABV的分型第15-16页
        1.2.2 狂犬病病毒的结构第16-17页
        1.2.3 RABV的生命周期第17-18页
        1.2.4 RABV感染与免疫第18页
    1.3 狂犬病疫苗第18-22页
        1.3.1 灭活疫苗第19页
        1.3.2 基因工程疫苗第19-20页
        1.3.3 反向遗传技术构建重组狂犬病疫苗第20-21页
        1.3.4 复制缺陷的狂犬病疫苗第21页
        1.3.5 口服疫苗第21-22页
    1.4 DC与免疫第22-24页
        1.4.1 DC的形成和成熟第22-23页
        1.4.2 DC的分型第23-24页
        1.4.3 DC与免疫第24页
    1.5 靶向激活DC技术与新型疫苗开发第24-29页
        1.5.1 DC靶向受体第25-27页
        1.5.2 DC靶向配体第27-29页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第30-49页
    3.1 实验材料第30-33页
        3.1.1 仪器第30页
        3.1.2 试剂第30-32页
        3.1.3 细胞第32页
        3.1.4 质粒和病毒第32页
        3.1.5 实验动物第32-33页
    3.2 实验方法第33-49页
        3.2.1 多肽片段的设计、合成第33页
        3.2.2 质粒构建第33-39页
        3.2.3 病毒拯救第39页
        3.2.4 病毒的准备第39-40页
        3.2.5 重组病毒遗传稳定性检测第40-41页
        3.2.6 重组病毒体外动力学检测第41页
        3.2.7 WesternBlot检测病毒蛋白表达量第41-42页
        3.2.8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体外激活DC能力第42-43页
        3.2.9 重组病毒致病性实验第43页
        3.2.10 中和抗体检测实验第43-45页
        3.2.11 疫苗保护性实验第45-46页
        3.2.12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体内DC激活第46-47页
        3.2.13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体内免疫反应第47页
        3.2.14 动物伦理说明第47页
        3.2.15 数据分析第47-49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49-72页
    4.1 重组病毒的拯救及体外活性鉴定第49-51页
        4.1.1 感染性克隆的构建第49-50页
        4.1.2 重组病毒的拯救第50-51页
    4.2 重组病毒体外特性鉴定第51-53页
    4.3 DCBp或DCCp的表达对重组病毒致病性的影响第53页
    4.4 DCBp或DCCp的表达对重组病毒免疫原性的影响第53-72页
        4.4.1 DCBp的表达可在体外增加DC的成熟第54-56页
        4.4.2 DCBp的表达可增加淋巴结和血液中成熟的DC的比例第56-58页
        4.4.3 DCBp的表达可增加淋巴结中Tfh细胞的数量第58-59页
        4.4.4 DCBp的表达可扩增淋巴结中的GCB细胞群第59-60页
        4.4.5 表达DCBp的重组病毒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显著增加第60-62页
        4.4.6 DCBp的表达显著提高了重组病毒的免疫保护率第62-63页
        4.4.7 表达DCBp的重组病毒灭活后仍可产生免疫保护第63-65页
        4.4.8 灭活重组狂犬疫苗在体外不能促进 DC 成熟第65-69页
        4.4.9 表达 DCBp 的重组病毒经口服免疫小鼠的免疫效果第69-72页
第五章 讨论第72-77页
    5.1 重组病毒的体外表型特征第72-73页
    5.2 重组病毒的致病性第73页
    5.3 重组病毒的免疫原性第73-74页
    5.4 灭活狂犬病疫苗免疫效率第74-75页
    5.5 口服重组弱毒的免疫原性第75-77页
第六章 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94页
附录第94-95页
发表论文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姜黄素和大黄素对福美双诱导的肉鸡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H5N1 NS1 eIF4GI结合区缺失毒感染CEF蛋白质组学及HNRNPK促流感病毒增殖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