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热感觉 | 第13-14页 |
1.2.2 热舒适 | 第14-16页 |
1.2.3 室内外环境及其热反应的差异 | 第16-19页 |
1.2.4 室外热舒适模型的发展 | 第19-20页 |
1.2.5 热适应性研究 | 第20-21页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和目的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4.3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常用室外热舒适模型的理论研究 | 第25-39页 |
2.1 PMV | 第25-27页 |
2.2 SET~* | 第27-30页 |
2.3 PET | 第30-31页 |
2.4 UTCI | 第31-35页 |
2.5 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35-38页 |
2.5.1 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5-37页 |
2.5.2 模型的考虑因素 | 第37页 |
2.5.3 模型的分类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室外热舒适调研与分析 | 第39-54页 |
3.1 调研地点 | 第39-40页 |
3.2 测量参数及仪器 | 第40-41页 |
3.3 调查问卷 | 第41-43页 |
3.4 调研结果 | 第43-53页 |
3.4.1 被试者信息 | 第43-45页 |
3.4.2 热舒适参数 | 第45-46页 |
3.4.3 各季节的热舒适 | 第46-47页 |
3.4.4 各季节的热可接受度 | 第47-49页 |
3.4.5 热感觉与热舒适 | 第49-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室外热舒适模型的适应性研究 | 第54-108页 |
4.1 PET | 第55-71页 |
4.1.1 PET适应性 | 第56-57页 |
4.1.2 PET中性值 | 第57-63页 |
4.1.3 PET热等级 | 第63-69页 |
4.1.4 偏好PET | 第69-71页 |
4.2 PMV | 第71-84页 |
4.2.1 PMV适应性 | 第72-74页 |
4.2.2 PMV中性值 | 第74-79页 |
4.2.3 PMV热等级 | 第79-82页 |
4.2.4 偏好PMV | 第82-84页 |
4.3 SET~* | 第84-95页 |
4.3.1 SET~*适应性 | 第84页 |
4.3.2 SET~*中性值 | 第84-89页 |
4.3.3 SET~*热等级 | 第89-94页 |
4.3.4 偏好SET~* | 第94-95页 |
4.4 UTCI | 第95-105页 |
4.4.1 UTCI适应性 | 第95-96页 |
4.4.2 UTCI中性值 | 第96-100页 |
4.4.3 UTCI热等级 | 第100-104页 |
4.4.4 偏好UTCI | 第104-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五章 室外热舒适模型的建立研究 | 第108-124页 |
5.1 人体热舒适因素分析 | 第108-116页 |
5.1.1 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 | 第108页 |
5.1.2 空气温度 | 第108-110页 |
5.1.3 相对湿度 | 第110-112页 |
5.1.4 风速 | 第112-113页 |
5.1.5 平均辐射温度 | 第113-114页 |
5.1.6 服装热阻 | 第114-115页 |
5.1.7 代谢率 | 第115-116页 |
5.2 基于广州地区室外热舒适模型的建立 | 第116-12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6.1 结论 | 第124-125页 |
6.2 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附录A 在热应力的条件下对UTCI值进行分类的标准 | 第135-137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