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6页 |
前言 | 第16-21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6-20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0-21页 |
一、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后半数致死剂量的测定 | 第21-34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1-26页 |
1.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第21-22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1.1.3 脑源性微粒的制备、鉴定、计数方法、粒径鉴定和质谱分析 | 第22-23页 |
1.1.4 磷脂微粒的制备方法和电镜鉴定 | 第23-24页 |
1.1.5 SDS处理脑源性微粒的方法和电镜鉴定 | 第24页 |
1.1.6 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的预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1.1.7 鼠尾静脉注射BDMP、磷脂微粒和SDS处理后BDMP后的临床表和正式试验 | 第25页 |
1.1.8 统计学分析 | 第25-26页 |
1.2 结果 | 第26-32页 |
1.2.1 BDMP、磷脂微粒和SDS处理后BDMP的电镜鉴定;BDMP的粒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26-27页 |
1.2.2 脑源性微粒的计数 | 第27-28页 |
1.2.3 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磷脂微粒和SDS处理后脑源性微粒的临床表现 | 第28页 |
1.2.4 不同时间点老鼠的死亡情况 | 第28-29页 |
1.2.5 半数致死量计算结果 | 第29-32页 |
1.3 讨论 | 第32-33页 |
1.4 小结 | 第33-34页 |
二、脑源性微粒收缩颈总动脉导致脑血流量下降的研究 | 第34-47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4-38页 |
2.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第34-3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1.3 脑源性微粒的制备方法和计数 | 第36-37页 |
2.1.4 小鼠颈总动脉的分离、固定和预处理 | 第37页 |
2.1.5 脑源性微粒对内皮完整的颈总动脉收缩功能的影响 | 第37页 |
2.1.6 脑源性微粒对小鼠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1.7 统计学分析 | 第38页 |
2.2 结果 | 第38-43页 |
2.2.1 脑源性微粒可导致内皮完整的颈总动脉收缩 | 第38-39页 |
2.2.2 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可导致脑血流灌注量降低,而鼠尾静脉注射磷脂微粒和SDS处理后的脑源性微粒未引起脑血流灌注量降低 | 第39-43页 |
2.3 讨论 | 第43-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三、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 第47-62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47-54页 |
3.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第47-4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3.1.3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 | 第49页 |
3.1.4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的提取、鉴定和计数 | 第49页 |
3.1.5 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和实验分组 | 第49-50页 |
3.1.6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和实验分组 | 第50页 |
3.1.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 | 第50-51页 |
3.1.8 流式细胞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值 | 第51-52页 |
3.1.9 膜片钳技术检测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 第52-54页 |
3.1.10 统计学分析 | 第54页 |
3.2 结果 | 第54-59页 |
3.2.1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平滑肌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 第54-55页 |
3.2.2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的电镜鉴定和计数 | 第55-56页 |
3.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 | 第56-57页 |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值 | 第57-58页 |
3.2.5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检测可见脑源性微粒促进平滑肌细胞L型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开放 | 第58-59页 |
3.3 讨论 | 第59-60页 |
3.4 小结 | 第60-62页 |
四、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脑源性微粒对细胞形态、骨架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2-81页 |
4.1 对象和方法 | 第62-70页 |
4.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第62-63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63-64页 |
4.1.3 脑源性微粒的制备及平滑肌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 | 第64-65页 |
4.1.4 离子电导显微镜观察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5-66页 |
4.1.5 离子电导显微镜观察脑源性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6-67页 |
4.1.6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骨架影响 | 第67页 |
4.1.7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脑源性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影响 | 第67-68页 |
4.1.8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平滑肌细胞吞噬微粒的能力 | 第68页 |
4.1.9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脑源性微粒处理平滑肌细胞后收缩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 第68-69页 |
4.1.10 统计学分析 | 第69-70页 |
4.2 结果 | 第70-78页 |
4.2.1 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的高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70-73页 |
4.2.2 脑源性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高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73-76页 |
4.2.3 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结构的影响 | 第76页 |
4.2.4 随着时间的延长,平滑肌细胞吞噬脑源性微粒的数量增多 | 第76-78页 |
4.2.5 脑源性微粒可促进平滑肌细胞肌球蛋白磷酸化表达 | 第78页 |
4.3 讨论 | 第78-80页 |
4.4 小结 | 第80-81页 |
全文结论 | 第81-8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9-90页 |
综述 颅脑创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 第90-10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