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影像的互动—朱天文电影剧本改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朱天文电影剧本与影像的相互影响 | 第14-19页 |
第一节 文本对影像的影响 | 第14-16页 |
一、结构蓝图 | 第14页 |
二、叙事节奏 | 第14-15页 |
三、主题诉求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影像对文本的探索 | 第16-19页 |
一、创作心理 | 第16-17页 |
二、场景设置 | 第17-18页 |
三、角色选取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朱天文作品的视听语言探析 | 第19-37页 |
第一节 朱天文电影剧作概述 | 第19-20页 |
一、青春成长议题的书写 | 第19-20页 |
二、都市社会情态的观照 | 第20页 |
三、悲情土壤的幽咽与回响 | 第20页 |
第二节 影像对文本的视觉化呈现 | 第20-32页 |
一、画面造型特点 | 第21-26页 |
二、人物造型与性格的呈现 | 第26-30页 |
三、地域风情的呈现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文本到影像听觉语言的转换 | 第32-37页 |
一、旁白的运用 | 第32-34页 |
二、契合文本意蕴的音乐 | 第34-35页 |
三、方言的独特呈现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朱天文作品改编的艺术特征与局限性 | 第37-42页 |
第一节 写实主义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边缘型人物的刻画 | 第38-40页 |
第三节 东方抒情传统 | 第40页 |
第四节 “朱氏”风格作品的局限性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