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林希元与正嘉之际文学走向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0-17页
    一、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研究方向与意义第12-14页
    三、研究构想第14-17页
第一章 正嘉之际的思潮背景及社会转型下士人心态的转变第17-29页
    第一节 正嘉之际文学面临的思潮背景第17-23页
        一、前七子复古运动及其余续影响第18-20页
        二、明代心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第20-23页
    第二节 正嘉之际社会的变化及士人心态的转变第23-29页
        一、正嘉之际社会的变化第23-25页
        二、正嘉之际士人心态的转变第25-29页
第二章 林希元的学术与人格第29-45页
    第一节 林希元学术基础的形成第29-33页
        一、学术基点的奠定第29-31页
        二、《易经》思想的影响第31-33页
    第二节 林希元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点第33-39页
        一、心系天下,志在生灵第34-36页
        二、凡事惟直,遂无顾忌第36-39页
    第三节 林希元的思想与学术特点第39-45页
        一、积学致用,重躬行第39-42页
        二、得之道学,发之经济第42-45页
第三章 林希元与正嘉之际文学复古思想动向第45-65页
    第一节 于理学视角下对前七子复古运动的反拨第45-52页
        一、以理学为反拨出发点和立足点第46-48页
        二、理学视角下的反拨切入点第48-51页
        三、正嘉之际理学思想的重新萌蘖第51-52页
    第二节 林希元针对复古运动的文学趋向的新调整第52-59页
        一、对唐宋文风的偏向与选择第52-53页
        二、散文创作理论的构架第53-57页
        三、正嘉之际文风的新调整第57-59页
    第三节 林希元在正嘉之际文学思想变动中的意义第59-65页
        一、转折交接的思想变动期第59-60页
        二、林希元的先声作用第60-65页
第四章 林希元与正嘉之际心学影响下的文学发展第65-87页
    第一节 正嘉之际的阳明心学与文学第66-75页
        一、理学阵营对阳明心学的抵制第67-72页
        二、正嘉之际的阳明心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第72-75页
    第二节 白沙心学对林希元诗歌的影响第75-87页
        一、林希元以“主白沙”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第76-78页
        二、白沙诗学特征之感知基础上真实情理的抒发第78-82页
        三、白沙诗学特征之主体性的突显第82-87页
第五章 正嘉之际儒学内部向心学发展与过渡中的文学第87-108页
    第一节 儒学内部的过渡及此阶段下的林希元第87-95页
        一、儒学内部向心学的发展与过渡第87-88页
        二、林希元对理学阵营的坚守第88-93页
        三、白沙心学与理学的“共存”局面第93-95页
    第二节 林希元诗歌中心学倾向的不自觉性第95-99页
        一、林希元与白沙诗歌的差异性第96-98页
        二、差异性呈现的不自觉性与过渡性第98-99页
    第三节 林希元散文创作中的双重话语体系第99-108页
        一、林希元散文创作突显的主体性第99-104页
        二、创作与理论的背离第104-106页
        三、双重话语体系背后时代风气的转变第106-108页
结语第108-110页
征引与参考文献第110-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本与影像的互动—朱天文电影剧本改编研究
下一篇:论七月派小说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