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 | 第10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3 创新之处及价值意义 | 第11-13页 |
1 中西方诗意继承:古典与现代的精神焊接 | 第13-20页 |
1.1 从旧词到新诗:贯通古今的两栖诗人 | 第13-16页 |
1.1.1 家养学风的深厚基奠 | 第13-15页 |
1.1.2 含蓄凝练的诗语内涵:古典的抑制 | 第15-16页 |
1.2 “以真为美”的诗性追求 | 第16-20页 |
1.2.1 “真善美”的永恒创造 | 第16-18页 |
1.2.2 “客体感受力”的新颖运用 | 第18-20页 |
2 “以爱为题”的诗美建构 | 第20-28页 |
2.1 “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理想诉求 | 第20-24页 |
2.1.1 百折不挠的生命意识 | 第20-23页 |
2.1.2 和谐自然的诗意营造 | 第23-24页 |
2.2 矢志不渝的终极关怀 | 第24-28页 |
2.2.1 忠于现实的平等对话 | 第24-26页 |
2.2.2 一以贯之的仁者爱人 | 第26-28页 |
3 诗歌风格的多样转变 | 第28-49页 |
3.1 “曙光下行进的歌者”:意韵的淡雅与深邃 | 第28-34页 |
3.1.1 乡村风物的恬淡抒写 | 第28-30页 |
3.1.2 青春恋歌的纯美情思 | 第30-33页 |
3.1.3 自由无畏的战斗声 | 第33-34页 |
3.2 “新苗发起了对死亡的进击”:诗情的迸发与揭露 | 第34-39页 |
3.2.1 盎然复苏的咏物抒情 | 第34-36页 |
3.2.2 凌厉讥讽的政治隐喻 | 第36-37页 |
3.2.3 生机勃勃的城市剪影 | 第37-39页 |
3.3 “深秋有如初春”:理性的抒情与飞跃 | 第39-45页 |
3.3.1 厚重深刻的哲理探寻 | 第39-42页 |
3.3.2 怪诞忧惧的幻梦 | 第42-43页 |
3.3.3 新世纪的前瞻与回眸 | 第43-45页 |
3.4 “永不却步”的诗韵追逐:青春与豁达的交融 | 第45-49页 |
3.4.1 天真烂漫的童稚抒写 | 第46-47页 |
3.4.2 睿智明朗的诗性之语 | 第47-49页 |
4 求变出新的意象创造 | 第49-59页 |
4.1 灵性动态的生物群落 | 第49-52页 |
4.1.1 不拘一格的斗争意识 | 第49-51页 |
4.1.2 联想丰富的视觉冲击 | 第51-52页 |
4.2 奇巧鬼怪的诗境游移 | 第52-55页 |
4.3 城市风景的深情对话 | 第55-59页 |
5 诗域拓展与中国十四行诗的实践 | 第59-64页 |
5.1 汉语十四行体诗的诞生与发展与屠岸创作概述 | 第59-61页 |
5.2 “中国化”与“个人化”的融合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