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某型电动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集成控制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8页
    1.2 再生制动与防抱死控制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电动汽车主要参数匹配与性能仿真分析第21-33页
    2.1 电动汽车结构与工作原理第21-22页
    2.2 整车基本参数与性能指标第22页
    2.3 电动汽车布置形式的选择第22-24页
    2.4 电机选型与参数匹配第24-26页
        2.4.1 电机类型选择第24-25页
        2.4.2 电机功率匹配计算第25-26页
    2.5 动力电池选型与参数匹配第26-28页
        2.5.1 动力电池类型选择第27页
        2.5.2 动力电池基本参数设计第27-28页
    2.6 传动装置选型与参数匹配第28-29页
    2.7 制动系统类型选择第29-30页
    2.8 整车性能仿真第30-32页
    2.9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设计第33-44页
    3.1 复合制动系统控制原理第33-34页
    3.2 汽车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理论分析第34-37页
        3.2.1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第34-35页
        3.2.2 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35-37页
    3.3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设计第37-39页
    3.4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建模与仿真分析第39-43页
        3.4.1 ADVISOR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第40页
        3.4.2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模型建立第40-42页
        3.4.3 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效果对比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路面模糊识别与制动防抱死最优滑移率滑模控制第44-56页
    4.1 制动防抱死控制理论基础第44-45页
    4.2 路面模糊识别方法第45-51页
        4.2.1 路面模糊识别原理第45页
        4.2.2 典型路面μ-λ曲线的获得第45-46页
        4.2.3 纵向利用附着系数估算第46-47页
        4.2.4 路面识别模糊控制器设计第47-51页
    4.3 制动防抱死最优滑移率滑模控制方法第51-55页
        4.3.1 滑模控制基本原理第51-53页
        4.3.2 基于趋近律的最优滑移率滑模控制律设计第53-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集成控制和仿真分析第56-75页
    5.1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集成控制策略设计第56-57页
    5.2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集成控制仿真模型建立第57-66页
        5.2.1 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介绍第57-58页
        5.2.2 基于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的电动汽车动力学模型第58-63页
        5.2.3 驾驶员与制动控制策略模型第63-64页
        5.2.4 路面模糊识别模块模型第64-65页
        5.2.5 联合仿真模型第65-66页
    5.3 最优滑移率滑模控制趋近律参数值选取第66-69页
        5.3.1 基于遗传算法的趋近律参数寻优流程第66-67页
        5.3.2 遗传算法优化目标函数第67-68页
        5.3.3 趋近律参数寻优过程的实现第68-69页
    5.4 仿真结果分析第69-74页
        5.4.1 中低附着路面中度制动第69-71页
        5.4.2 高附着路面紧急制动第71-73页
        5.4.3 滑模控制趋近律参数寻优对控制效果的改善第73-74页
    5.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6.1 全文总结第75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75-76页
    6.3 未来工作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功能模式的客车纵向驾驶辅助系统分层控制研究
下一篇:纯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全域温度场仿真与IGBT结温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