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基于功能模式的客车纵向驾驶辅助系统分层控制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7-20页
        1.1.1 课题背景第17-19页
        1.1.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2 纵向驾驶辅助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3页
        1.2.1 驾驶安全状态判断逻辑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2 控制系统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3页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车辆动力学系统建模第24-37页
    2.1 基于TruckSim的客车整车动力学模型搭建第24-29页
        2.1.1 车体模型第26页
        2.1.2 空气动力学模型第26页
        2.1.3 轮胎模型第26-27页
        2.1.4 传动系模型第27页
        2.1.5 悬架模型第27-28页
        2.1.6 制动系模型第28-29页
        2.1.7 转向系模型第29页
    2.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车辆逆纵向动力学模型搭建第29-34页
        2.2.1 驱动/制动切换逻辑模型第30-31页
        2.2.2 逆驱动系模型第31-33页
        2.2.3 逆制动系模型第33-34页
    2.3 基于Truck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的接口设置第34-35页
    2.4 模型验证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客车纵向驾驶辅助系统总体方案与上层控制器设计第37-57页
    3.1 客车纵向驾驶辅助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第37-39页
    3.2 车载毫米波雷达第39-40页
    3.3 ACC系统上层控制器第40-48页
        3.3.1 ACC系统控制模式的切换第40-42页
        3.3.2 模糊控制理论第42-44页
        3.3.3 速度控制模式下的期望加速度模糊控制第44-45页
        3.3.4 车距控制模式下的期望加速度模糊控制第45-47页
        3.3.5 ACC上层控制器仿真验证第47-48页
    3.4 FCW系统上层控制器第48-50页
    3.5 AEB系统上层控制器第50-56页
        3.5.1 制动过程的运动学分析第50-52页
        3.5.2 基于前车不同运动状态的安全距离模型的搭建第52-55页
        3.5.3 AEB上层控制器仿真验证第55-56页
    3.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客车纵向驾驶辅助系统下层控制器设计第57-69页
    4.1 结构奇异值μ理论第57-60页
        4.1.1 结构奇异值μ理论的基本概述第57-58页
        4.1.2 结构奇异值μ的定义第58-59页
        4.1.3 结构奇异值μ的上下界确定第59-60页
    4.2 μ分析与μ综合第60-63页
        4.2.1 鲁棒稳定性分析第60-61页
        4.2.2 鲁棒性能分析第61-62页
        4.2.3 μ综合设计第62-63页
        4.2.4 D-K迭代法第63页
    4.3 基于结构奇异值μ理论的下层控制器设计第63-68页
        4.3.1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第63-64页
        4.3.2 控制器性能指标设计第64-65页
        4.3.3 控制器权函数选择与分析第65-66页
        4.3.4 控制器求解与分析第66-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客车纵向驾驶辅助系统仿真分析与AEB实车试验第69-79页
    5.1 基于TruckSim与MATLAB/Simulink的联合仿真模型第69页
    5.2 ACC系统行驶工况第69-72页
        5.2.1 定速巡航工况第69-70页
        5.2.2 跟车工况第70-71页
        5.2.3 自适应巡航工况第71-72页
    5.3 AEB系统行驶工况第72-75页
        5.3.1 前车静止工况第73页
        5.3.2 前车匀速行驶工况第73-74页
        5.3.3 前车紧急制动工况第74-75页
    5.4 AEB系统实车试验第75-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6.1 全文总结第79-80页
    6.2 工作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极限承载力的中承式拱桥鲁棒性分析
下一篇:某型电动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集成控制研究